48萬是城鄉教育貧富差距的又一佐證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16日 10:23 紅網 | |||||||||
為實現一個子女的大學夢,父母竟然要耗費48萬元。這個數字決非筆者擅臆杜撰。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最新一期的《青年研究》刊發了著名社會學家徐安琪的《孩子的經濟成本:轉型期的結構變化和優化》的調研報告。報告稱,從直接經濟成本看,0至16歲孩子的撫養總成本將達到25萬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則高達48萬元。(北京晨報2月12日)
大眾教育的口號沖破了“象牙塔”的束縛,逐漸成為發展中國家的教育主題。然而高傲的學費則讓一些處于貧困線上掙扎的人對大學望而卻步。屏幕上一副副令人心寒的畫面,一串串感觸深切的報道,震撼了無數人的心。于是有人發出了“教育始終是富人游戲”的感嘆。 前不久中央黨校對普九數據的質疑而提出了“教育投資濟富不扶貧”論斷,曾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時評界一片嘩然。但是這股討論余煙未盡,今朝又冒出這個“天價”的教育費單,外加一個國家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的研究”課題組的“城鄉之間的巨大差距成為我國最主要、最顯著的教育差距”研究結論。(新華網2月13日)關于教育的貧富差距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出發點是為大眾生活解放而教育。他說:“少爺小姐有的是錢,大可以為讀書而讀書,這叫做小眾教育”,而人民需要的是“大眾教育”,為生活的教育。擁有近10億農民的中國,為生活而教育的大眾教育的主體必然更多圍繞農民,然而教育遵循資源市場配置的規律,終究無法逃脫“馬太效應”的殘酷現實。農民孩子的教育始終在起點和過程里,大大落后于城市學生。正當如筆者一般農村而來的孩子,只知道釣魚和抓泥鰍時,城市的孩子已經開始他們的鋼琴和英語的學習。固然,多數農村孩子之后的努力可以彌補這些差距,但是巨額的費用,對于他們已經不是所謂的奢侈消費了,而更多的是無法承受之重。 48萬,是富人眼里的一棵沙粒,卻是普通大眾平民一生收入所不及。但可喜的是,中國父母的無私,他們望子成龍的心結,不斷促進他們寧可“砸鍋賣鐵”,即便負債累累也要圓孩子的大學夢,喝上“狀元”酒,方為光耀門楣。然此舉并非解決農民教育負擔過重的良方,教育的公平更多地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保障。隨著教育貸款政策地不斷完善,社會回報教育項目地不斷開展,我們希望,同時也有理由相信,城鄉教育的差距必定能在實踐中不斷縮小,真正實現“大眾教育”的目標。 (稿源:紅網) (作者:林龍)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