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財經:中國企業走出去之旅不能泛政府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14日 21:54 《環球財經》雜志 | |||||||||
在1月9日首屆青年華商峰會“走出去——中國的全球整合”圓桌論壇上,新加坡國際企業發展局局長李奕賢介紹說,有咨詢公司曾對729家企業作過一個調查,發現“走出去”的企業在5年后只有1/6還能繼續盈利。 豐佳國際集團董事長耿健認為,很多企業選擇“走出去”戰略往往不是自己的意愿,而是響應政府提出的號召,甚至上升到了“為國增光”的層次,這是一種理解上的偏差。
“出海”之槳要靠自己來劃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 史世偉/文 “走出去”是有很大風險的。李奕賢先生的這個結論無疑為近來對中國企業到海外投資建廠的樂觀估計敲了警鐘。 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國內掀起了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高潮。由于我國經濟在過去的20余年的對外開放中,在吸引外國投資,即“請進來”方面取得了較明顯的成效,于是旨在鼓勵國內企業實現跨國經營的“走出去”戰略就應運而生。在慣性思維模式下,各級政府紛紛開始訂計劃、做指標、造聲勢。 在全球化的時代,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在世界范圍內合理配置和利用資源無疑是一個必然趨勢。經過十數年國內(包括同跨國公司)激烈競爭的歷練,我國一些企業也已經具備了走出國門的能力和實力。 但是,企業是否“走出去”應該由市場和企業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來決定,切不可以將走出國門當作響應政府的號召。如果沒有制定明確可行的國際化發展戰略和目標,沒有對目標國的市場及文化和法律環境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那么就會無往而不“敗”。 李奕賢先生提供了一個數據,我這里還有一個數據,同樣也很說明問題:在企業跨國經營策略中,對目標國企業實行并購是很重要的手段。但是由于信息不對稱,失敗的比率非常高。美國環球資本集團中國區副總裁禹久泓先生說,中國企業收購歐洲企業的成功率僅有百分之五。 歸根結底,企業“走出去”是企業自己的事,不是政府的事。政府不應該熱衷于搞什么“戰略”,干預企業的決策。歷史和別國的經驗表明,政府主導的“經濟發展戰略”鮮有成功的范例。在目前中國轉軌經濟的現實下,做優、做大、做強固然主要靠國有大型企業,但即便是國有企業,企業的決策也要服從經濟規律,而不是遵循“為國增光”的政治口號。況且,推行“本土化戰略”是跨國企業成功的一個重要經驗,海爾和中遠集團海外運作的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 當然,在國內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政府也不是無所作為。政府應該將主要力量放在建立一貫性的市場經濟秩序和實行與市場經濟體制相一致的經濟政策上,為企業創造一個不分大小、不分所有制類型的平等競爭框架條件和宏觀經濟環境。政府減少對外投資的審批程序和放寬資本項目外匯管制對企業“走出去”的貢獻,遠不是政府親自去找項目和抓項目能夠比擬的。 閃回:煤電博弈之沒有結局 1月10日,2005年煤炭銜接會于秦皇島正式結束。雖然名義上會期已經結束了,煤炭企業也基本上撤離了會場,但五大電力集團有人繼續留守秦皇島,五大電力集團只簽下不到原定量2.88億噸一半的計劃內電煤,而且簽下的合同平均價格遠高出國家發改委原定的8%的價格幅度,很多合同上注明“隨行就市”——意味著價格并未定死。 誰來承擔社會責任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 喬新生/文 煤炭訂貨會不歡而散了。電力企業從煤炭企業那里得到的訂單寥寥無幾,國家行政主管部門似乎失去了對國有企業的控制。全國電力企業煤炭供應告急,煤炭行業的不作為有乘人之危的嫌疑。 煤炭行業和電力行業都有自己的基本法,但現在看來,當初這些由行業行政管理部門起草的法律規范并沒有強調這些行業企業的社會責任,沒有把消費者和整個國家的利益放在優先的位置上。所以,在逐步開放煤炭市場和電力市場之后,那些傳統的壟斷性行業企業開始呼風喚雨,追求高額利潤了。 從根本上說,對于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能源供應,國有大型企業責無旁貸。當全國許多地方面臨電力危機的時候,煤炭企業應當首先考慮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千方百計地保證電力企業的煤炭需求。煤炭資源的國有屬性決定了這些企業必須無條件地保證整個社會的穩定,必須在公平合理的基礎上,確保整個社會的煤炭供應。 對電力企業來說也是如此。在強調客觀原因的同時,從主觀上考慮是否應當突出本行業的社會責任,千方百計地提高效率,滿足整個社會對電力資源的需求。 在國家發改委主持下制定的煤電價格聯動機制雖然出臺了,但是,在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各自包團、兩軍對壘的局面下,人們很難相信這個機制能夠發揮作用。坦率地說,國家發改委現在還不是“勸和”的時候,面對有些企業不負責任的做法,應該依據價格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和煤炭法、電力法追究國有大型企業的法律責任。只有這樣,中國的能源行業企業才不會固步自封,今后嚴重影響中國整體經濟發展的能源短缺現象才不會發生。 閃回:煤炭出口量不變 2004年10月31日,國家發改委發布公告,2005年煤炭出口配額數量與2004年持平,繼續保持8000萬噸。2005年初在秦皇島舉行的煤炭訂貨會上,國家發改委再次申述了上述決定。 利大于弊之舉 秦皇島煤炭交易中心總經理 李學剛/文 由于近幾年連續增產,加之再生產的投入不足,煤炭企業的增產潛力已經有限,在這種形勢下,動力煤出口的增長必然導致國內資源的減少,加劇國內動力煤資源緊張局面。在這種情況下,減少動力煤的出口將是利大于弊。 首先,減少煤炭出口可以抑制國內煤炭價格上漲,從而有利于煤炭市場的長期穩定。煤電油運的瓶頸是運輸,減少煤炭出口有利于緩解運輸壓力。假如從2004年初開始至年底,每月壓縮100萬噸動力煤出口,國內市場至少可以增加700萬噸動力煤資源,煤炭的供求關系肯定會進一步緩和,電煤庫存狀況會改觀、煤炭價格會好轉,電煤搶運就可以避免。 此外,減少煤炭出口必然推動國內市場煤炭供求關系進一步改善,節省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為緩解煤炭供求緊張所付出的大量人力、財力和精力,由此獲得的綜合社會效益,遠遠大于多出口幾百萬噸動力煤所得到的利益。 有數據表明,2004年7月19日開始進行的為期20天的煤炭搶運的效果,因為夏季用電高峰期電煤消耗的快速增加而大打折扣,但是煤炭搶運的機會和能力已經用到了極致,面對仍然難以回軟的電煤供求關系,為了緩解國內市場煤、電、運的需求壓力,壓縮煤炭出口勢在必行。 其實,減少煤炭出口措施是切實可行的: 出口動力煤增長,主要源于現貨動力煤出口的增加,抑制現貨動力煤出口,應該成為我們努力的方向。 動力煤出口局面與國內市場供求形勢的矛盾,使我們有必要進一步調整煤炭出口退稅政策,取消或降低動力煤的出口退稅優惠。 另外,還可以縮減動力煤出口配額。 除此之外,也可以對動力煤出口采取綜合抑制措施,例如鐵路運輸計劃和運輸流向方面的限制,政治、經濟手段的綜合利用,嚴格限制內貿煤炭裝船外銷等等。 閃回:摩根大通投資德隆 目前有外資正在介入投資德隆旗下的上市公司資產。據透露,摩根大通亞洲投資基金將向華融正式提出收購德隆系上市公司之一的湘火炬A的汽車零部件資產,開價不少于5000萬美元。湘火炬A應該算是德隆旗下比較過硬的資產,因此,摩根大通旗下基金的投資具有合理性。 外資投資國內股市值得關注 安邦集團高級分析師 賀軍/文 進入2005年,國內股市仍然低迷,似乎已是沉疴難起。然而,如此低迷的股市,是不是客觀反映了所有上市公司的價值呢?雖然國內股市上有很多“垃圾”,但肯定也埋沒了一些有價值的公司。換句話說,一部分較為優質的資產被低估了。這意味著,如果著眼于長期,國內股市還是可以淘到不少金的。 值得思考的是,摩根大通介入投資德隆旗下的上市公司資產有沒有代表意義?筆者認為,這起收購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跡象。 國內股市類似于德隆的案例不在少數,如近期爆發的鴻儀系黑洞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隨著這批資本玩家的崩潰,相關上市公司也跟著股價急跌。過去一些外資不愿意進入中國股市,是因為國內市盈率太高。而現在摩根旗下基金進入,有可能意味著在外資看來,國內股市已經到底了。這種看法對其他外資投資者,也會有類似的效應。由于外資與國內機構投資者所處的地位完全不同,它們對國內股市的投資應該會更超脫一些。相關的市場跡象,值得關注。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