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春節應該怎么過 專家談民俗文化的傳承與變遷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07日 12:54 中國青年報

  本報記者 成梅

  “臘月的‘臘’字表示一種祭祀。我們小時候,春節最主要的活動就是祭祀祖先。”2月3日上午,北京市民俗學家常人春先生在家中接受記者專訪時,興致勃勃地講起了他兒時過春節的情景。據他介紹,從臘月二十三的小年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才算是一個完整的春節。除夕之夜是全家團聚的日子,遠在外地的人無論如何都要回家過年。

  “等到家人聚齊,各家各戶都要把自己的祖先影像和從廟里請來的神仙版畫擺上供桌,準備好豐富的供品,然后燒香磕頭。這是一種祈福迎祥的儀式。”常先生手舞足蹈地為記者描述著喜慶祥和的傳統春節場面,“全家人按照尊卑長幼的順序給祖先和各路神仙磕頭,并且把神仙請到家里來,希望先人和神仙保佑全家來年能夠幸福安康,平安順利。接神完畢后,全家人坐在一起,由晚輩給長輩拜年,說吉祥話。隨著晚輩們一聲聲‘您新禧了’、‘您新年一順百順’的祝福,長輩們把紅包遞上,全家人其樂融融地共度新年。”

  常先生告訴記者,普通老百姓在除夕守歲時的活動也是豐富多彩的:男人們聚在一起打麻將、推牌九,女人們斗紙牌、聊天,小孩們圍在一起攆“升官圖”、抖空竹、放煙花。

  談到攆“升官圖”,常先生向記者解釋道:“升官圖是孩子們除夕玩的一個游戲。玩的人從白丁起步,需要通過監生、府員、狀元、吏部、翰林院、內務府等所有的朝廷機構和各種府院一直升到太師才算圓滿,做了皇帝的老師也就榮歸了(贏了———記者注)。”他說,升官圖可以讓小孩子了解社會的組織結構,并且強調尊師重道的理念,但從另一方面說,這也是培養孩子“學而優則仕”的思想。

  常先生告訴記者,以前人們總要在辭舊迎新的時候對自己一年的工作和生活進行回顧。“過去,人們會在除夕守歲的時候總結自己一年中的收獲,商人要供奉賬本和算盤,文人要供奉筆墨紙硯和書籍。”

  聽了常老先生講述了這么多傳統春節的民俗,記者不禁感嘆,與過去春節時的喜慶氣氛相比,現代人的春節活動顯得太沉悶了。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新浪文化頻道聯合實施的一項民俗調查顯示,對于現代人來說,傳統的春節民俗文化已經不那么熟悉了。49.9%的人表示自己過節期間會“放鞭炮”,48.5%的人表示會“給晚輩壓歲錢”,只有17.7%的人會“燒紙擺供祭奠祖宗”,16%的人愿意“寫對聯、福字”。

  相反,一些新民俗得到了公眾的普遍認同。76.7%的人會在大年三十晚上“看春晚”,52.9%的人表示自己會給家人送上一份禮物,還有18.2%的人把自家的年夜飯擺在了飯館里。

  對于孩子們來說,只要是過節就會高興,而他們最盼望的,要數放鞭炮和拿壓歲錢了。如此眾多的傳統民俗,為什么只有這兩項保存下來了呢?為此,記者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人類學教授羅紅光。

  羅紅光分析說,隨著經濟的增長和家庭結構的小型化,復雜的祭祖儀式由于難以操作逐漸被人們淡忘了。古時候人們可以通過祭祀的儀式來展示自己的家族興旺,在現代大家同樣需要尋找一種對外顯示自己經濟水平和家庭狀況的方式。所以壓歲錢就越給越多,煙花爆竹也越放越奢侈。

  春節臨近,也有很多人擔心現代人的春節活動趨向簡單、實際,會造成我們傳統的民俗文化的流失。羅教授卻不這么看。“過年方式的變化是由社會的變化決定的。民俗的流失是年輕人對文化的重新選擇。有一部分民俗文化可能是流失了,但也不一定就是壞事。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精髓,而且必須在當時的文化土壤中才能生存。年輕人在傳統的節日中加入了現代元素,其實是中國民俗文化對現代生活的一種適應。我倒覺得這是文化的一種進步。”

  對于民俗的傳承和保護,兩位受訪專家都認為,民俗、民風就是民意、民情,古代的民俗很多都是在生活艱辛的普通人中流傳下來的。常先生說:“過年了大家就應該樂呵呵的。古時候,不論是街上的乞丐、賣藝的窮人,甚至是監獄的囚犯,他們在春節里都要唱個小曲或講個段子來慰勞一下自己。咱們現在生活得這么好,還有什么理由不高興呢?”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彩 信 專 題
美女財神
怦然心動柔美情懷
金雞送福
恭喜發財圖鈴拿來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更多彩信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