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加息難挺強勢美元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05日 11:34 21世紀經濟報道

  利率上升帶來套利機會,而貶值預期又預示著風險,兩相比較,投資者對美元的審慎態度將一如既往,美元升值遙遙無期。所以加息不可能挺起強勢美元。

  正像很多人預測的那樣,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在2005年2月2日宣布再次提高聯邦基金利率。這是自2004年6月30日以來,美聯儲第六次提高利率,每次都是小幅上調0.25%,一直從原來的1%升到2.5%。

  因為通貨膨脹因素,經過這次上調,美國的實際利率剛剛變成正數,仍然比較低,刺激性的貨幣政策得以維持。很多人預測,美聯儲將繼續以0.25個百分點的步調加息,直到實際利率達到2%,也就是說,聯邦基金利率4%左右——這被認為是“中性”利率水平,對經濟既不產生刺激作用,也沒有抑制。

  美聯儲加息的直接動因是國內因素。2003年下半年以來,美國經濟開始復蘇,就業狀況逐漸好轉,產出持續平穩增長。在這樣的背景下,美聯儲決心將利率從歷史低位拉回正常水平。當然,也有抑制通脹的考慮。目前的通脹預期比較低,因此利率只是有規則地小幅上升;一旦經濟前景出現變動,美聯儲將采取必要的措施維持物價穩定。

  至于備受關注的美元匯率問題,看來并不在此次加息的考慮范圍之內。雖然匯率一般會與利率同向變動,但這幾次利率調整幅度都非常小,而且被市場充分預期,并沒有帶來美元匯率的變化;加息以來的半年多時間里,美元仍然疲軟。如果格林斯潘真想推促美元升值,他們的步子顯然應該更大一些。

  實際上,就目前的情況來說,即使已經加息150點,美元也難以對投資者產生足夠的吸引力,升值預期不能形成。

  美元疲軟有深層的原因,美國財政和貿易的巨額“雙赤字”,使美元的價值一貶再貶。2004年,美國經常項目赤字達到6000億美元,接近國內生產總值的6%,創歷史最高紀錄;財政赤字也創歷史新高,2004年達到4130億美元,美國外債總計超過2.6萬億美元,大約是其國內生產總值的25%。

  巨額“雙赤字”使人們形成了美元貶值的強烈心理預期;并且,很多人認為,雖然包括總統布什在內的一些官員都宣稱要恢復美元的強勢地位,但美國實際上希望看到美元貶值,以緩解“雙赤字”的壓力。

  利率上升帶來套利機會,而貶值預期又預示著風險,兩相比較,投資者對美元的審慎態度將一如既往,美元升值遙遙無期。所以加息不可能挺起強勢美元。

  美元要擺脫泥潭,需要美國改變“雙赤字”狀況。長期以來,美國人消費傾向非常高,最近五年更是受到低利率的刺激,他們的收入基本上都用于消費,自2002年以來,凈國民率平均只有1.5%。如此高的消費率以及如此低的儲蓄率,使美國需要大量進口商品和國外資金,巨額“雙赤字”必然出現。

  在某種意義上,這就是現在全球經濟結構的特征:美國作為世界經濟中心,要起到“引擎”的作用,很多國家都指望向它出口,以獲得經濟增長,這就使美國“理所當然”地超額消費,貿易赤字持續增長。為了使自己的產品在美國市場具有競爭力,這些國家需

  要美元維持強勢地位,因此大量持有美元,尤其是亞洲國家,擁有巨額美元外匯儲備;即使美元的收益率低,它們也不能轉為持有其他貨幣,因為這樣做可能使美元貶值,損害它們對美國的出口貿易,于是,美國又“理所當然”地大舉借債,財政赤字高漲。

  由于美國的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不斷突破記錄,超出人們能夠承受的范圍,這種全球經濟結構難以維持下去,可能就要到崩潰的邊緣。目前,美元持續疲軟,對歐元、日元等貨幣的匯率一路走低;美國也想放棄美元的強勢地位。中國等亞洲國家仍然想維持對美元的匯率以利于出口,但美元的疲軟給它們的貨幣帶來巨大的升值壓力。而且,美聯儲加息將使美國的消費傾向降低,從而使對外需求減少。中國等國家將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它們需要做出應對措施。

  要不要放棄美元?歷史又一次來到選擇的關口。1970年代中期,也是美元的危機導致布雷頓森林體系失效,最后匯率制度完全改變,美元和黃金徹底脫鉤,全球固定匯率制崩潰。今天,美元再度讓人失望,又將要發生什么呢?新的匯率體系還遠未成形,但對于出口上倚重美國、擁有6000億美元儲備的中國來說,已經是時候做出準備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美元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彩 信 專 題
新酷鈴選
最新最HOT鈴聲推薦
雙響炮
經典四格漫畫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更多彩信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