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民眾熒屏面對面的創新意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04日 11:43 紅網 | |||||||||
地處大山深處的河南省盧氏縣,日前爆出一條別開生面的新聞:該縣的電視臺在縣委、縣政府的鼎力支持下,2月2日開辦了一個擬每周播出兩期的“政情民聲”專欄。欄目的創辦宗旨是:傳播政府信息、反映基層呼聲,溝通聯系渠道、接受群眾監督。該縣縣委書記王振偉則對此解釋得更為直截了當: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把這個欄目辦成盧氏縣的、讓群眾監督政府的“焦點訪談”。首期出場的是縣政府的各位縣長們,接下來公、檢、法三長,各委局一把手乃至各鄉、鎮長,都要依次登臺與主持人、群眾代表“面對面”。
在信息浩繁、紛雜的今天,這條新聞顯然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卻認為它的含金量很高,其中包含著不少進步意義。 首先是對先進傳播方式的運用。時值今日,仍有一些政府、官員,依舊使用傳統的、他所習慣的執政、施政方式,要么發文件、下通知、出通報,不斷地以新文牘主義否定舊文牘主義的形式,制造高不可攀的文山;要么動不動就開動員會、座談會、通報會、總結會等。更有甚者,還會興師動眾、大造聲勢地刷大標語、掛大橫幅,甚至出動宣傳車用大喇叭沿街吆喝,根本不考慮實際效果。 據我所知,由政府出資、國務院牽頭實施的“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四年前就已完成了。這意味著,即便是最封僻、最偏遠的山村,每個村也能收看到電視、收聽到廣播了。至于城鎮,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電視、廣播應該是早已普及了。可是,這么好的傳播、溝通、聯系、互動渠道,有些地方和官員卻偏偏不善于運用或僅僅局限于單向的使用。我們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共產黨人應該始終代表著先進文化的傳播方向。因此,盧氏電視臺讓代表民意的主持人與各界群眾代表,在電視直播間里與政府官員們直接“面對面”交流,從形式到內容,都應屬于代表著“先進文化”,其效果顯然是事半功倍的。 其次是降低了執政與社會運行成本。有統計資料顯示,我國的政府運行成本,按GDP比例推算,在全世界上都屬于比較昂貴的。因些才有專家、學者呼吁:不僅要打造廉潔政府,還要打造廉價政府。我上面提到的開會、發文件、刷標語、掛橫幅、動用宣傳車大喇叭高聲吆喝,都是要動用民膏公款 、花費百姓辛苦錢的。但通過辦電視直播節目的形式,顯然會省卻大量的施政費用。雖然電視臺也要開銷,但畢竟它是一個常設機構,并不會因為調整或多上一個欄目增加很多負擔。還有不可忽視的一點:基層的民情、民意、要求、呼聲,群眾打個熱線或寫信告訴主持人,就可直達政府官員的耳膜案頭,也可省去群眾的舟車勞頓之苦、誤工費錢之累,因此也能節約不少的社會運行成本。 盧氏電視臺此舉更重要的示范意義還在于:重新明晰了政府的自我定位。 的確,不論從法理上還是在現實中,政府是社會公共事物的管理機構,政府官員是平民百姓的上級。這一點是世界通行的,也是勿需置疑的。但是,管理者與上級,應該建立在權威、信任、聲望、依靠等民眾公認的敬仰與服從的前提與基礎上,并非時時處處都主動以管理者與上級領導自居。若如此,久而久之就會淡化與人民的血肉親情,拉遠與百姓的情感、心理距離。因此,“政情民聲”欄目的示范意義就在于:政府是有責任、有義務,自覺、 主動、時時、事事置身于人民群眾的監督與媒體的聚焦之下的。這種監督通過電視直播的形式展開,盡管還是表象的、淺層次的、形式上的,但畢竟是從賦予、擴大、充實普通群眾話語權起步的一個良好開端。 所以,我對盧氏電視臺開辦“政情民聲”專欄這條不起眼的新聞,不僅充滿興趣,而且也寄托著一種期望:它即可為新聞改革注入活力,也可為“陽光施政”開創一種模式。 (稿源:紅網) (作者:孫振軍)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