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中國經濟周刊》2005 > 正文
 

老牛基金會的產權秘方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03日 15:51 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楊眉/內蒙古報道

  中國內地富人不少,但有慈善之舉的富人卻不多。所以,當內蒙古蒙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蒙牛)董事長兼總裁牛根生,將自己在蒙牛近10%的個人股份全部捐獻出來,成立“老牛基金會”(下稱基金會)的消息被證實后,人們稱之為“驚人之舉”。

  近年來,形形色色的中國內地富人排行榜紛紛亮相,不少內地富豪甚至登上全球富人排行榜。但就在比爾·蓋茨、李嘉誠等國際富翁,同時作為慈善家榜上有名之時,中國內地富人卻受到了“吝于行善”、“為富不仁”等輿論譴責。

  對于這一中國內地首個企業家私人基金會,社會的關注集中在了對牛根生慷慨大方的欽佩,但對于牛根生本人,除了坦露其獨特的財富觀之外,更自認為基金會是其產權制度創新的有效探討。

  是“做秀”還是“動真格”

  關于“老牛基金會”,近兩年一直就有傳聞,但不論是公司方面,還是牛根生本人,在承認“確有此事”的同時,對成立時間、股份捐出比例和基金用途等具體細節,都未有明確說法,也不希望媒體對此過多渲染。直到2005年1月中旬,蒙牛乳業負責宣傳的相關人士才向《中國經濟周刊》透露,“基金會”正式成立,并提供了準確、詳實的基金會資料。

  從時間上看,2002年底,牛根生本人開始有了捐出自己全部股份、成立基金會的考慮;2003年底,牛根生正式向負責公司上市法律事務的律師,表達和確認了自己的這一打算,境內外律師幾易草案;2004年12月28日,即公司上市半年后,基金會的平臺機構——“蒙牛事業發展促進會”注冊完畢,宣告成立;2005年1月12日,“老牛基金會”正式創立,作為蒙牛最大的自然人股東,牛根生這個不到半年的“紙上富翁”將自己不到10%的股份全部捐出,并同時確定,基金會隸屬于“蒙牛事業發展促進會”。

  顯然,捐助的具體方式是外界最為關注的內容之一。據了解,捐贈的具體操作分兩步:第一步,在牛根生的有生之年,個人股份紅利的51%贈予基金會,49%留作個人生活所需,股份話語權不變。但當牛根生卸任董事長后,表決權將授予繼任者;第二步,在牛根生天年之后,股份全部捐給“老牛基金會”,家人不能繼承,妻子、一兒、一女每人只可領取不低于北京、上海、廣州三地平均工資的月生活費。

  基金會的資金用途,也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按照基金會章程規定,基金主要用于褒獎對蒙牛集團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士或機構,員工個人遭遇不幸或生活窘困時,也可向基金會申請資助。按此標準,具體用途涉及到集團九類人:經營、管理、市場、銷售、研發、技術、生產、原料等8大生產環節的職工,以及陷入特殊困境的員工。

  資金用途的最大“亮點’,應屬最后一類資助對象。涉及前8類人的用途,性質屬于物質獎勵或者說是激勵機制;而最后一類人,則屬于“遭遇天災人禍”,但按照慣例,“企業分配制度涉及不到、上市公司有關規則照顧不到、社會保障系統覆蓋不到”的慈善資助。

  至于基金會為何不向全社會、特別是農民開放,牛根生解釋說,基金會目前財力有限,只能選擇一個能起“四兩拔千斤”的“支點”,這個支點顯然就是龍頭企業。然后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實現基金會對農民的間接援助。

  基金會的管理工作,當然由基金會的成員來負責和履行。具體包括牛根生和同樣貢獻了股份的妻子、兒子、女兒四人,還有奶協、政府官員、蒙牛中高層領導等。但目前規定,在三年之內,除牛根生及家人之外的其他人,只能向基金會提供最多1元人民幣的資金。

  據了解,基金會目前的主要資金是牛根生2003年股紅的51%,金額300多萬人民幣。

  有意思的是,基金會成立的消息傳出后,不少人的第一反應是:這是不是蒙牛乳業和牛根生的“作秀”?

  《中國經濟周刊》將此質疑拋給牛根生,得到的回答是:這種想法和懷疑不奇怪。但是對于一個人來講,若要“作秀”,一個月或是一年還可以。但幾十年“作秀”可能嗎?哪有一個人一生“作秀”的?

  為何成立“老牛基金會”

  2004年12月初,中華慈善總會會長范寶俊做客央視“新聞會客廳”,宣布該會所獲捐贈的70%來自國外和港臺,國內富豪的捐贈不到15%。 “中國內地富人不慈善”的討論再次成為熱點。但一些專家和學者認為,慈善與否,既要看企業和個人的真實財力,同時也取決于富人作為自然人的財富觀、作為企業家的經營觀。

  據蒙牛乳業內部人士透露,在一次公司會議上,牛根生坦誠:中國有句 古語叫“富貴不過三”;而從哲學觀點看,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是任何人、包括歷史偉人都不可避免的最后一步。

  至于不能給子女后代留下一筆財富的疑問,他回答說,如果蒙牛能活一百年,那么后代走到哪里都可以自豪和驕傲地說,“我是蒙牛創始人的第幾代”。這樣一張企業“名片”比擁有物質財富更有價值。

  近幾年,牛根生曾獲得過諸多榮譽和頭銜。但他本人較看重某網站評選的“新民企領袖”稱謂,因為其中的“新”字令他感興趣。他解釋說,“新”意味著與十年前、與五年前都有差別,他的“新”重點體現在從“金本位”到“人本位”的轉變上。早期的民營企業家,給人的感覺是——為自己掙錢,關起門來吃肉,即“金本位”;現在的民營企業家,肩負了更多的社會責任,個人是否幸福,不單取決于他的個人狀態,而要看他所經營企業的未來前程,即“人本位”。

  因此,對于民營企業家而言,“財散人聚,財聚人散”是不可不信的經營哲學。

  近兩年來,內地上市公司高管層連連因“貪”而“落馬”。蒙牛乳業于2004年6月在香港上市,同樣作為上市公司老總,牛根生對此作何評價?

  “對于其他公司和人我無權評論,但可以談談自己的感受,”他對《中國經濟周刊》說,公司一旦上市,那么就有一群人的命運與公司緊緊聯系在一起:產品市場上,是億萬百姓;資本市場上,是千萬股民;原料市場上,是百萬農民。除了這“三民”,還有“三軍”:生產大軍、銷售大軍、供應大軍。

  “天稱的一端是我和家人、親戚的利益,另一端是‘三民’和‘三軍’。孰輕孰重?顯然我一家子怎么也重不過‘三民’和‘三軍’,”他說。

  基金會是產權改革嘗試

  基金會的成立,社會的關注集中在了其慈善性質。甚至有人拿牛根生與鄭俊懷(伊利股份前董事長兼總經理,2004年底因為挪用公款被逮捕)做對比:兩人同為中國奶業“大腕”,同為內蒙古土生土長的企業家,卻有著天壤之別的財富觀:鄭俊懷把不屬于自己的財產“變通”為個人所有,牛根生則把本屬于自己的財富奉送出去。因此,很多人欽佩牛根生,認為他開啟了中國富人的慈善時代,其人格魅力可敬可贊。

  對于將自己與鄭俊懷做對比,牛根生并不回避,但他似乎更看重兩個企業之間的對比。因此,他只是回應說:草原品牌是一塊,蒙牛伊利各一半。

  但對比兩個公司,兩者的不同不僅是品牌之別,更深層的是體制的差異:蒙牛從一開始就是民營企業,公司上市后,包括牛根生在內的所有創始人都獲得了相應的股份,成為公司發展的真正受益者,如牛根生獲得了近10%的個人股份;而伊利股份脫胎于國有企業,按照當時的有關制度和法規,公司上市后,包括董事長鄭俊懷在內的所有職工,沒有個人股份,即公司股份變化中排除了企業內部人的成份。

  其實,鄭俊懷2004年底“出事”,根源也是因為違規、變相MBO(管理層收購)。而眾所周知,MBO的直接目的就是通過收購,變國有、集體所有的股份為個人股份。

  鄭俊懷的“出事”,是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領導人中頻頻上演的“貪”劇之一。對此現象,專家、學界都做過深入分析,除了個人修養、個人情操等因素外,體制、特別是產權制度,被各界一致認為是此類現象的深層次原因。

  但對于制度問題,并非僅限于國有還是民營之分。對于產權清晰的民企而言,仍然存在制度改進。

  “基金會的成立,其實就是一種制度設計,”面對外界將基金會定位于慈善之舉的輿論造勢,牛根生道出了成立基金會的深層考慮。

  同很多中國內地企業一樣,蒙牛從創立那天起,也立志要做“百年老店”,打造國際品牌。“顯然,我和我的團隊成員都活不了一百年。要想保證蒙牛成為百年老字號,就需要建立一種推進機制。因此才有了基金會,誰為蒙牛做出突出貢獻,就重獎誰。一項事業能不能成功,關鍵看制度設計。基金會正是制度設計的一部分。”

  而這種制度設計的真正動力或者說壓力,是中國企業所面對的現實競爭環境。他指出,經濟全球化意味著,與中國企業同臺競爭的是“裝備到牙齒的國際軍團”,中國企業無論在規模、底功,還是歷史上都不如別人。要想后來居上,只有憑創新,靠突破。硬件拼不過,就只能發動“軟件革命”:管理創新、文化創新、制度創新。而基金會就是其在產權制度上尋求突破的一種嘗試。

  他分析說,產權制度的突破,最終目的是使與企業關聯的各方“命運相聯”:股東投資求回報,銀行貸款圖利息,員工參與為收入,合作伙伴需賺錢,當地百姓盼稅收。只有消費者、股東、銀行、員工、社會、合作伙伴六者的均衡收益,才是真正意義的可持續收益;只有與最大多數人命運關聯的事業,才是真正可持續的事業。

  “因此,對于現代企業家而言,小勝憑智,大勝靠德。”牛根生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彩 信 專 題
新酷鈴選
最新最HOT鈴聲推薦
雙響炮
經典四格漫畫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更多彩信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