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夯實增長基礎關鍵時期 去年GDP高增長的隱憂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01日 14:20 《全球財經觀察》

  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將在諸多積極因素的作用下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但諸多結構性問題也在進一步顯現

  1月25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04年度國民經濟運行的統計數據。結果顯示,2004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為13651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5%。我們注意到,這是中國在2003年底以來實施嚴格的宏觀調控政策情況下實現的經濟增長。該增長速度是1996年以來的最高
增速。

  出口、消費以及投資等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均在第三季度實現井噴式增長,并奠定了全年經濟高增長的基礎。

  世界產業和服務轉移、中國經濟的國際化進程進一步加速,中國的信息化和城鎮化進程也在同步加速推進,加上世界經濟繼續溫和增長、美元持續貶值、中國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將在上述諸多積極因素的作用下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但同時,諸多結構性問題也在進一步顯現。

  首先,是與較高的經濟增長率相伴隨的“四高”風險——固定資產投資比例過高、稅收高增長、外匯儲備高增長,以及進出口額的高增長。這些環節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結構性問題。

  盡管一些過熱領域成功降溫,可2004年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仍然超過了7萬億元人民幣,較前年增長了25.8%,占GDP比重約為51%。雖然投資結構已經顯著改善,民間投資比例有所上升,但需要警惕的是,這一比例已經遠遠高于1990年代末韓國和泰國等多數亞洲經濟體。

  當時這些國家均因固定投資飚升、外債比例過高而陷于經濟危機。中國的外債比例雖然仍在警戒線以下,但是固定投資中的民間投資比例仍然過低,同時國內債務,尤其是隱性債務(包括巨額金融業不良資產、地方政府財政赤字,以及社保欠賬等)比例卻明顯偏高,而過高的政府投資比例也不僅意味著投資效率低下,而且承擔過高投資風險的各級政府財政壓力將隨之上升。

  不包含關稅和農業稅,2004年國家稅收達到2571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5.7%;外匯儲備達到創紀錄的6099億美元,增收2067億美元,同比增長51.3%;外貿總額高達11547億美元,增加3037億美元,同比增長35.7%。增長幅度均大大超過同期GDP9.5%的增速,既合理反映了GDP增長,但也暴露了多個結構性問題。

  稅收占GDP比重約達到19%,盡管總體比例不高,遠低于發達國家30%以上的水平,但是稅基、稅源,以及部分稅種卻存在嚴重問題,仍然反映出國內企業和個人稅賦過重,比例不協調。譬如,呼吁多時的內外企所得稅統一問題,遲遲不得解決;營業稅重復征收、生產型增值稅和流轉稅改革沒有實質性進展等等。發達國家通常依賴減稅、富民,以刺激經濟增長,我們卻受到稅收比例略低和稅負過重的雙重困擾。

  2004年全年貿易順差約為319億美元,外匯儲備增加額卻達2000億美元以上,在外貿額大幅增加的情況下,過高的外匯儲備卻承擔著儲備貶值的風險。

  這說明,保持匯率穩定以刺激出口的作用已經發揮到了盡頭。出口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必須保持一個適度的水平,否則,出口拉動型的經濟增長易引起不真實的通貨膨脹風險,壓制了國內有效需求,尤其是消費需求的啟動;而且,外貿總額幾乎與同期GDP相當,也增加了經濟對世界的依賴性。外貿總額中表現的經常項目順差與外匯儲備增加額相差達1700億美元,也反映世界范圍內對人民幣升值預期在逐步提高。

  下一步,必然涉及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為更靈活的匯率制度做好準備;同時,包括外貿稅收政策、結售匯制度,以及國內投融資、金融等多個密切相關的領域也必須做出相應的系統調整和改革,以適應更靈活的匯率制度。

  雖然外貿結構有所改善,但是包括加工貿易、轉口貿易,和低端的紡織品與機電產品出口,以及石油等能源和原材料進口,占進出口貿易的比重過大,IT、電子、專利等高端產品的進出口比重過低。盡管獲得世界第三大貿易國的地位,中國企業所得的利潤卻微乎其微,中國企業在世界產業鏈中的地位仍然沒有得到明顯改善。

  其次,是金融改革。全世界都為中國的經濟在嚴格的宏觀調控下取得的經濟增長而高興——世界不用再為中國經濟的硬著陸擔心,也不用為失去中國經濟引擎而擔憂。這反而進一步說明,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的一輪經濟景氣和增長周期。

  但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重要前提是——中國在經濟高增長過程中,必須解決所有的這些結構性問題,在這之中,尤為關鍵的問題無疑將是金融體制改革。

  脆弱的銀行系統和證券市場,幾乎完全背離于中國經濟的整體增長態勢。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匯率改革與之直接聯系在一起。

  我們又認為,2005年是本屆政府實施諸多改革的關鍵一年,將是結構改革的重要時期,也是夯實增長基礎的關鍵時期,不容錯過。

  編輯:和新風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GDP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彩 信 專 題
新酷鈴選
最新最HOT鈴聲推薦
雙響炮
經典四格漫畫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更多彩信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