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污案為行業利益各執一詞有悖媒體良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01日 11:13 中國青年報 | |||||||||
劉效仁 因排污超標受到青浦區環保局處罰的上海高維精細化工廠,以所排水系社會生活用水為由,將環保局告上法庭,兩審均敗訴,被稱為“上海環保第一案”。值得回味的是,不僅原、被告雙方劍拔弩張,而且環保行業媒體與化工行業媒體各執一詞,耐人尋味。(1月27日《南方周末》)
《中國環境報》發表題為《執法難題圖破壁,法律體系待完善》的文章,以“高維案”為例分析當前環保執法的難度,認為處罰力度不夠是環境違法行為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有必要進一步完善環保法律、法規體系。繼而,《中國化工報》刊出題為《想證明自己環保還真難》的文章,認為在企業與環保部門的糾紛中,企業處于弱勢地位,相關法律沒有體現保護弱者的思想。“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化工產業是重要的基礎產業之一,發達國家無一不是化工強國,對我國的化工企業,更多的應該是鼓勵而不是歧視”。 表面看,兩家媒體說得都在理,其實帶著鮮明的行業傾向性,為各自代表的行業搖旗吶喊。 自然,行業報是需要傾向性的。這種傾向性源于媒體的性質,作為計劃經濟的產物,行業報由國家各部委辦局主辦、主管,且以行業內的行政、企事業單位為主要讀者群體。由市場銷售決定讀者定位,因讀者定位必然使媒體打上行業利益的烙印。其鮮明的傾向性,不僅表現為報道重點以本行業為主,對本行業成績濃墨重彩,為行業或部門權益鼓與呼,更重要的是當本行業與其他行業發生矛盾、利益博弈時,堅定地站在本行業一方。但是,其傾向性必須以公正、良心、理性作為行業媒體的職業道德底線。 事實是,出于生存、對主辦主管機關負責、取悅本行業讀者的需要,一些行業性媒體的傾向性往往超越了應有的職業底線,一個鮮明表現即是形成了報喜不報憂的潛規則。尤其是對于本行業的不正之風,行業性腐敗行為,不少媒體始終“沉默寡言”,即使其他媒體已經曝光,也依然不發一言,有的甚至公然為不正之風張目。這些年一些行業出現系統性腐敗,一些廳局長“前腐后繼”,本應成為監督哨兵的行業性媒體卻處于集體失語狀態。 美國著名新聞獎的創始人約瑟夫.普利策說過:“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正因為媒體是社會的“良心”,確鑿、真實、理性、公正、率直、誠信,當是大眾媒體必須恪守的最高準則和職業道德。 媒體定位不同,讀者群體各異,但吸引讀者、征服訂戶的根本手段仍在于公正道義、激濁揚清。不僅那些獨立于行政權力之外的媒體如此,行業性媒體亦應如此。因為,惟有為讀者提供新聞事件的客觀描述,擔當起公正揭露社會丑惡現象的神圣責任,才是媒體贏得讀者贏得尊重的正途。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