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注意措辭使張委員成了眾矢之的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31日 15:12 紅網 | ||||||||
前不久,在北京“兩會”期間,北京市政協常委、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張惟英提了一個議案,也為漢語創造了一個新詞“人口準入”。該議案的核心內容就是對不具有北京戶籍的外來人員進行限制,實行人口準入制度。 該議案提出以后,立刻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張委員也一下子成了網絡和媒體的焦點人物。1月27日,面對“反對的聲音,遠高于贊同的聲音”這個現實,張委員在接受《中國
對于張委員的辯解,我總覺得有些蒼白。客觀地說,提案的內容和效果的確與寫提案時的措辭有一定的關系;但無論怎么說,作為一項提案,它的內容,也就是提案所要表達的意思才是最主要的;只要意思表達清楚了,措辭怎么樣,并不影響人們的理解。況且,張委員主張實行人口準入制度的理由表達得非常清楚,每一個正常的人都能理解她的意思:一是北京的資源有限,承載不了那么多人,“中國有13億人,不能13億人都來北京生活啊?”;二是“這些人(外地人)素質比較低,長期沒有工作后,往往會鋌而走險,給社會治安帶來不安定因素。北京城市發展并不太需要這些人”;三是“事實上,北京很多管理混亂的地方就是因為這些人(外地人)造成的,比如說收廢品、惡意乞討的,他們的存在確實損害了北京市民的生活”。張委員還特別強調,實行人口準入制度“是從是否有利于北京城市發展這個角度”來考慮的,“我不覺得這是歧視”。 由此可見,使張委員成為“眾矢之的”的是提案所涉及的內容,而和“寫提案時沒有注意措辭”基本上沒有多大關系。因為張委員自己也不能自圓其說:想想看,在張委員沒有提出這個議案之前,外來人員在北京雖然也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但最起碼還有自由出入北京的權利;如果真象張委員所說“市政府同意我的觀點,我們的觀點基本相同”而使該議案得以實施的話,外來人員連自由進出北京的權利都沒有了,這不是地域歧視,不是身份歧視,又是什么呢? 我不是北京人,近期也沒有到北京去的打算,但并不敢保證以后不到北京去。所以,就算是為了自己的將來,我也要替那些正在北京和即將到北京去的外地人說一句:北京的發展不能以犧牲、剝奪外來人口的自由和權益為代價! (稿源:紅網) (作者:李建波)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