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自救勝于有形之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30日 10:42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易文 哈藥要約收購南方證券違規持有的高達60.88%流通股股權一事,在去年歲末著實刺激了市場和投資者一把。消息一出,哈藥股價開盤漲停。在哈藥試圖以市場化手段自行解決市場遺留問題的過程中,問題能否得到解決、解決的效果如何,成為各界人士關注的焦點。如果成功,這未嘗不是為解決其他類似證券公司的問題增加了一條新路子。然而,事情過去
其實這一案例帶出的可思考的問題很多,比如,如何解決莊股問題,如何解決券商虧空問題,如何保護投資者、特別是小股東權益問題,如何規范市場運作,如何提升市場監管水準,如何強化券商能力以迎接外資進入的挑戰等等。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如何使市場更市場化地運作,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券商、投資者和監管機構等在法律的規范下,各自行使其享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 哈藥的要約收購行為完全可以理解為企業的自救行為,用市場化手段,解決一個在市場中產生、危害自身合法利益的歷史遺留問題。市場經濟中,沒有企業會等或靠政府來解決問題,也沒有誰相信政府能解決所有問題。政府應允許、鼓勵、提倡“企業自救”,帶出個“頭兒”,由點到面,使市場經濟機制扎根,逐漸培養出良性循環的外圍環境。 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一旦出現問題,首先需要追究的是市場參與者的責任,或是企業,或是個人,這些責任人需要自己想辦法解決。然而中國的經濟或社會生活,仍然是政府行為占主導地位,或者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實踐過程中,政府的影子揮之不去。很多情況下,即便政府在主管上不愿如此,但由于歷史原因、特殊國情、部門利益,甚至官員的個人意愿,或其他客觀情況,也會把政府牽扯進去。這種非市場化行為,于法、于國、于民、于市場、于投資者都是弊多利少。現在國內資本市場的情況是,政府既是許多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又是市場的監管者,也是規范的制定者,所以,它必然也同時是許多問題的始作俑者。 日前,中國證監會研究中心主任李青原在就上市公司如何解決股權分置問題時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在解決股權分置問題的過程中證監會只能把握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不應該去做任何商業判斷”。其實,這一思路應該成為解決上市公司大部分問題的主要指導原則,在這個前提下,“有形之手”可能不再隨處可見,但執政的公信力是一定可以加強的。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