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學術界也來一場道德專項教育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28日 11:26 紅網 | ||||||||
學術界的腐敗確實不再是老問題了,抄襲別人的研究成果、為評職稱等目的出錢買學術刊物版面、小圈子裙帶作風等不時見諸報端。雖然早已有人對此進行了揭露和批判,但顯然這些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妥善的解決。在1月26日舉行的首都科教界“培育學術生態,凈化學術環境”座談會上,上述學術界的丑惡現象再次被提出來。(1月27日《中國青年報》)
科技學術界的腐敗固然有其體制上的原因。一方面,現在論文重數量而而輕質量,評職稱和研究生獲得學位業都和發表論文密切掛鉤。另一方面,與巨大的發表論文的需求相比,學術期刊是有限的,特別是那些比較權威的專業期刊,更是成了稀缺資源。于是期刊明碼標價賣版面也就順理成章。再有就是科技學術界的復雜的關系圈子、利益共同體。“拿人錢財,替人消災。”這才會出現“一家汽車公司資助研究機構搞環境研究,最后得到的結論卻說中國城市環境污染不是由汽車造成的,而是由自行車造成的”這樣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制度上的缺陷自然需要制度上的創新來解決問題。比如改進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科技資源分配方式,比如完善回避制度,比如建立學術信用制度等。 完善制度自然是一劑治病良方。但是制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只是一種消極的解決問題的方式,要解決好科技學術界的腐敗問題,還應該從這個問題的主體——“人”身上下工夫。在堵住制度漏洞的基礎上,在科技學術界也來異常道德專項教育,內外兼修、標本兼治,這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古代的知識分子羞談錢,斥之為“阿堵物”,即便是對替人捉刀后自己本應該拿的錢也稱做“潤筆”。相較于現在不時爆出腐敗新聞的學術圈,不少古代的知識分子似乎“崇高”得多。 古代的知識分子們看起來不為利益所動,那是因為他們有一套普遍為知識分子所接受的具有強大的自我約束力的道德標準:文章是經國大事,讀書人為文是一件崇高的事情,絕對不能讓金錢等世俗的因素來玷污了這項神圣的事業。誰如果違反了這個標準,其他讀書人就會羞于與其為伍,甚至割席決裂。反觀現在,不管是評職稱還是拿學位,學術腐敗說到底是一個利益的問題。這個利益包括金錢、名譽、地位等方面。罔顧學術道德和職業道德,貪圖利益,才是科技學術界這本應該是一方凈土的領域反而腐敗愈演愈烈的原因。古人的那種羞于腐敗、羞于與腐敗者為伍的自我道德約束的環境,正是現在所欠缺的。 眼下,不少領域不少行業都在進行專項道德教育,學術科學界是否也應該來一場這樣的學術道德教育呢?包括社會科學在內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事關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重大問題。在完善相關制度的同時,在科技學術界進行一場學術道德和職業道德教育,營造一種反對學術腐敗的自我約束的道德氛圍,使學術研究和科學技術健康發展,個人認為,這很有必要。 (稿源:紅網) (作者:吳振榮)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