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放棄安大線 從對華能源合作看普京戰略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25日 14:16 《環球》雜志 | |||||||||
《環球》雜志記者/盛世良 2004年12月底,俄羅斯政府宣布,東西伯利亞石油管線走向塵埃落定——從泰舍特到納霍德卡。這既不是中國曾寄予厚望的“安大線”,也與日本追求的“安納線”略有差別,從中隱約透露出大國博弈的刀光劍影和普京戰略的濃墨重彩。
為什么放棄安大線 泰納線西起東西伯利亞小城泰舍特,東到太平洋之濱的納霍德卡,東半段同安納線一致;管道總長4130公里,造價107.5億美元,比安大線幾乎長一倍,貴三倍以上。莫非俄羅斯人學了款爺脾氣,“不求最好,但求最貴”? 曾有人把安大線落榜,歸咎于力主該線的尤科斯公司遭當局封殺,或是日本人橫插一杠。其實因果關系遠非如此簡單。 早在1994年俄就提出合作鋪管線向中國輸油的建議。但是像油管這種動輒數十億上百億美元的大生意,是不可能很快談成的,再說,此后油價不斷下跌,一度下探9美元一桶的底線,買主干嗎急于鋪油管! 沒料想,近幾年油價扶搖直上,中國石油需求又直線上升。對中國來說,擁有俄羅斯這個既近便又穩定的油源,對本國的能源安全和能源來源多樣化很有好處。一年出口2.3億噸石油的俄羅斯,固然需要中國這個近在咫尺的廣闊市場,但從本國長遠利益考慮,覺得油管直通大慶不如通太平洋之濱的納霍德卡好,雖然造價高,但買主將由一家變為中、日、韓、美等多家,使俄處于左右逢源的最佳境地。 在油氣管道僅通一國的問題上,俄羅斯此前曾有不愉快的回憶。當初鋪設了分別通東歐某國和西亞某國的管道,后來這兩國都以經濟不振、能源需求下降為由,提出要么俄羅斯降低出口價,要么它們停止進口,令俄萬分無奈。 再說,俄認為安大線和安納線離貝加爾湖太近,不利于環保,而且安納線的5000萬噸設計能力,缺乏油源保證。 相比之下,泰納線優勢多多:遠離貝加爾湖,有利于保護“人類最后一盆純凈淡水”,此其一;繞開地震高發區,僅402公里經過低震級區,此其二;最關鍵的是,穿越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幾乎所有重要油氣產區,可以最大限度地使資源潛力與管線優勢結合,保證8000萬噸的設計能力,并能順道帶動整個地區的經濟開發;還有,泰舍特距離開發成熟的西西伯利亞油氣田不遠,可以緩解短期內東西伯利亞油源不足之虞;當然,還可以吊日本胃口,增加同日本在政治上討價還價的籌碼。 普京外交的輕重緩急 有人問,俄既然同中國結成了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在對華能源合作問題上,怎么首先考慮本國利益? 普京珍惜來之不易的俄中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但他早已有言在先:俄羅斯外交的首要目標是本國的安全和經濟利益。在油管走向、雙邊經貿結構、中國勞動力出口、軍事技術合作等重大問題上,他首先著眼于本國利益。 況且,俄在確定管線走向時也考慮到伙伴的利益。首先,在油管鋪設前,俄羅斯承諾用鐵路向中國供油,去年640萬噸,今年850萬噸,明年將達1500萬噸,同安大線一期設計能力也就差500萬噸。其次,泰納線的設計能力由安納線的5000萬噸提高到8000萬噸,中點斯科沃羅季諾城離中俄邊界僅60公里。有人猜測,這是為了將來從該城修支線到中國,3000萬噸差額正好給中國;有人甚至不排除先修支線、再修主線的可能。 普京以安全和經濟利益為考量,安排外交的輕重緩急——獨聯體為第一優先,歐洲為第二優先,美國第三,中國和印度、日本等東方國家并列第四。 2004年,俄羅斯比以往更注意維持和加強在獨聯體的影響,通過支配獨聯體地區的經濟和政治資源,提高自己的身價,改善同西方打交道時的地位。 格魯吉亞2003年的“玫瑰革命”和烏克蘭2004年的“橙色革命”,使普京領略了美國人對前蘇聯地區國家搞“民主改造”、擠壓俄羅斯戰略空間的決心和能力。為防范美國在獨聯體克隆“玫瑰革命”,避免該地區背離俄羅斯倒向美國,俄對白俄羅斯和中亞國家領導人的態度,由冷淡轉為支持,通過雙邊和多邊合作機制,利用由來已久的經濟、政治、民族關系,特別是文化“軟實力”,加強了同這些國家的整體關系。 美俄對獨聯體地區的爭奪實際上是蘇聯東歐劇變的延續。對美國來說,蘇聯劇變還不徹底,俄羅斯依然是龐然大物,對前蘇聯地區擁有極大影響。美國想把獨聯體國家,特別是其中的西部國家,也變成“新歐洲”,納入西方勢力范圍。 為了本國利益,普京在“南北”“東西”的外交方位取舍上,由蘇聯的“要古巴不要美國佬”、葉利欽的“要美國佬不要古巴”,變成“要美國佬也要古巴”,既與西方加強關系,也跟古巴、朝鮮、伊朗等美國眼中的“邪惡國家”交好,成功地改善了俄羅斯的外交處境,拓寬了在大國博弈中的回旋余地。 普京全方位推進復興戰略 當今世界,一度發展滯后的國家無不渴望崛起,中國和印度是這樣,向來不甘久居人下的俄羅斯更是這樣。 2004年,普京以一系列舉措向世人宣告俄羅斯迅速崛起的迫切愿望。 首先,提出兩大政治改革措施,以加強集權,提高效率。 一是聯邦主體(共和國、州、邊疆區、自治區和直轄市)最高領導人將不再由選民直選,而是由地方立法機關根據聯邦總統提名選出,以確保地方領導人受中央嚴密控制,使普京的治國方略能一貫到底; 二是國家杜馬代表不是像現在這樣,一半席位由選區直選,另一半按進入國家杜馬的各政黨得票比例分配,而將全部根據政黨得票比例產生,這將有助于總統通過政黨控制議會,保證立法暢通無阻。 其次,經濟上加快發展,加強控制。 普京執政5年來,俄GDP節節上升,按匯率計,2000年約2500億美元,2003年為4330億美元,2004年為5543億美元,人均約4000美元;黃金外匯儲備到去年底接近1200億美元;職工月薪提高86.6%,達到6590盧布(29盧布約合1美元),退休金增長117%。 為盡快實現強國目標,普京一再要求加快增長速度,并提出中長期目標:2010年GDP按不變價格計比2000年翻一番,如果按匯率計達1萬億美元,將比2000年翻兩番;到2015年使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達到經濟強國的水平。 普京通過打擊石油寡頭霍多爾科夫斯基及其尤科斯公司,斷絕了財閥參政的門路,加強了對石油天然氣和本國經濟命脈的控制。 其三,為減輕財政負擔,體現效率和公正,普京下決心拋棄蘇聯留下的福利“大鍋飯”,搞社會改革:今年起取消免費公交和療養等約30項優惠,改發現金補貼;停止福利分房,居民貸款購房;水、電和燃氣收費逐步提價,居民將百分之百承擔住房公用事業費用;取消公費醫療,治病靠醫保;退休者要靠在職時自我積累來改善晚年生活。 其四,軍事上停止收縮,謀求擴展。 普京宣布,俄武裝力量削減進程基本結束,開始從改革階段轉入發展階段,要增強核遏制力量,并首次正式提出先發制人的戰略。 2004年俄在軍事上有四大舉動:舉行了本國22年來最大的核軍演,2/3正規軍和1/3后備軍參加;把駐塔吉克斯坦的201摩托化步兵師駐地改建為俄在境外最大的軍事基地,加上去年在吉爾吉斯斯坦新啟用的坎特空軍基地,俄在獨聯體國家共有20余個軍事基地;重新重視導彈核武器的作用,普京稱,“一旦忽視國防力量中導彈核武器的發展,我們就會面臨新的威脅”;2005年軍費增長28%。 考慮到石油將持續奇貨可居,普京要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特別是油氣等潛在價值達30萬億美元的礦產資源,以及世界上唯一兼石油出口國和核大國雙重身份的優勢,為早日崛起出力。 然而,普京政治上一言九鼎,一呼百應,但集權過多,萬一政局出亂子,將難辭其咎;官員腐敗,效率低下;社會不公,貧富懸殊;蘇聯留下的落后產業結構未根本改善,經濟增長過分依賴原料出口和能源高價;美國不許他國挑戰其唯一超級大國地位,尤其容不得老對手俄羅斯重新崛起……由此可以判斷,俄羅斯打造強國的道路將在博弈中充滿坎坷。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系。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