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古人有三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24日 09:28 工人日報天訊在線 | ||||||||
管成子 去年歲末,媒體傳來一則讓讀書人相當沮喪的報道,那就是五年來我國國民的閱讀率持續走低,也就是說咱們讀書人的隊伍與陣容日見縮小和式微了。 這份兩年一度的由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主持完成的最新科研成果《全國國民閱讀與
“有病方吃藥,無聊才讀書。”這是前人對讀書的一種反諷,其實,書籍是人類開啟心靈、探討知識的圣地,誰也不可能忽視讀書的重要作用。但沒時間讀書,卻是快節奏的現代社會給人們帶來的現實問題。四下里看看,老人忙著健身,成年人忙著生活,孩子們忙著掙學分,再加上多元化的傳媒和互聯網搶奪,能潛下心來專心致志去讀書的人的確是不多了。調查還發現,作為紙張和印刷術的古文明發祥地,我國國民中有讀書習慣的讀者,大概只占到5%左右,遠遠不及發達的西方國家,即便是閱讀率最高的上海市民,每年人均8本,也遠不及日本人的年人均18本和美國人、德國人的年人均25本。上面所舉出的種種不及,都是我們以“忙”為借口造成的。 難道說一個“忙”字,就可以讓我國國民閱讀率再繼續呈下降趨勢嗎?這讓人想起老祖宗讀書的方式,從刻苦精神看,他們有鑿壁偷光、囊螢映雪讀書的佳話;從閱讀方式上看,他們有利用各種空間技巧,比如我們熟知的“三上”故事,即利用馬上(也就是現代的旅途)、廁上、枕上的余暇讀書。魯迅則把讀書時間比作從海綿里擠出來的水。科學家蘇步青的經驗是“讀書多用‘零頭布’”。不會算時間賬,不把時間摳緊點,不用“零頭布”,是不可能從從容容讀完一本書的。 “窗下,是文人的墳墓。”這是魯迅先生對讀書和寫作的極沉痛之語,也是一個文化戰士的時代檄文。到了今天知識經濟時代,讀書人似乎再也不必為此付出昂貴的代價了。但是,為了中華文化的薪火傳遞,為了提高民族素質的精神需求,養成讀書習慣的人應該是越來越多才對。正因為如此,我們不能再以忙為借口,讓我國的國民閱讀率繼續走低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