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后36條時代福利代價攀升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23日 15:29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東方愚 不久前,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了《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這份歷經一年時間調研修改的“非公經濟36條”,距離最終面世又走出了實質性的一大步。然而,杭州市體改辦一位長期從事公用事業改革方面的研究官員認為,市場開放還存在“真開放”和“假開放”問題。在競爭性生產領
非公有資本一旦大舉“入侵”基礎設施、壟斷行業、公用事業以及法律法規未禁止的其他行業和領域,一定會對這些行業和領域內的國有“老大哥”們造成巨大的沖擊,一是這些企業的壟斷優勢地位和“話語霸權”受到威脅,二是其壟斷利潤將大幅下降而投機成本不斷上升,這一切都是他們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杭州體改辦官員所說的國有資本和非公資本之間的 “利益博弈戰”和“明寬暗緊”現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筆者擔心的是,這一場“爭斗”什么時候才能轉為一種和平有序的“競爭”狀態,會不會由于持續時間過長而使社會福利代價大幅攀升? 眾所周知,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壟斷由于具有高價格、低效率等特征,造成了消費者利益的受損和社會的無謂損失,根本起不到資源優化配置的作用。然而,如果一國政府出臺的為打破壟斷的政策措施因“山高皇帝遠”,在下放到各省市后由于地方各種勢力的暗中較勁而使政策實施大打折扣甚至停滯不前,則使得打破壟斷有名無實。 一方面,國有資本為維持自己的壟斷地位,會通過各種渠道(包括地下渠道)來游說法律制定者,這一過程必然伴隨權力尋租等一系列腐敗事件的發生,一旦目的得逞,“買單人”國有企業必然將所受損失轉嫁到消費者頭上。另一方面,由于非公資本很難一下子撼動國有資本的壟斷優勢地位,除了同樣進行尋租活動外,可能會通過強強聯手“利益均沾”等“不利己”手段與國有資本較量,在這種有多個利益主體參與的扭曲競爭狀態下,消費者福利必將受到損失,而且從長遠來看,對市場經濟的長遠發展也是非常有害的。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喬治.斯蒂格勒在研究美國產業組織時曾說,美國經濟“市場失靈”的程度遠小于根植于現實政治制度中經濟政策不完善性所引起的“政治失靈”。筆者認為這一觀點同樣適合我國,特別是對于現階段非公經濟準入放開的形勢下,各方利益較量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各勢力的“利益爭奪戰”經久不息且愈演愈烈,不但褻瀆了中央政策打破壟斷、深入改革的初衷,而且社會福利代價將急劇攀升。 因此,筆者認為應從社會福利角度入手分析非公經濟市場準許進入壟斷領域這一政策,警惕“后壟斷時代”社會福利代價不降反升現象的出現。這首先需要反壟斷法等系列配套政策的盡快出臺,其次應加大制裁和打擊力度,力爭肅清只顧打自己小算盤的各股“勢力”。打破壟斷必須以社會福利效應的提高為前提,只有如此,市場態勢才會朝著真正意義上的“競爭”方向發展。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