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友:人類災難希冀全球公共產品供應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22日 10:16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管清友 海嘯留給人類的不僅是災難,也是警醒。由于自然界和非自然界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各種災難是常態的,“全球公共產品”的提供問題也就成為了人們普遍關心的焦點問題。 過去幾十年中,像自然災害、環境污染、全球變暖、臭氧層遭到破壞、金融動蕩等
聯合國《執行聯合國千年宣言的行進圖》報告指出,在全球領域,需要集中供給10類公共產品:基本人權、對國家主權的尊重、全球公共衛生、全球安全、全球和平、跨越國界的通信與運輸體系、協調跨國界的制度基礎設施、知識的集中管理、全球公地的集中管理、多邊談判國際論壇的有效性。據估計,每年由于全球公共產品供應不足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 在一國之內,公共產品由政府提供。政府獲得納稅人的稅收,從而為納稅人提供需要的公共產品。但是在世界范圍內并不存在一個凌駕于各國之上的政府,至少不存在一個與民族國家政府具有同等權威或合法性的政府。那么,誰來提供全球公共產品呢? 第一種選擇,由世界政府來提供。建立全球或世界政府的設想,在歷史上由來已久。許多思想家,如但丁、康德等都曾經分析了建立世界政府或帝國的構想。不過真正的世界政府從未出現過,僅在個別時期出現過類似的機構,但也要么被個別霸權國家控制,要么因合法性嚴重不足而難以長久。可以看到,由于資源存在稀缺性等問題,建立世界政府的設想至少在短期內尚不可行。 第二種選擇,由霸權國家來提供。歷史上,許多霸權國家擔當了國際公共產品提供者的作用。例如19世紀后期和20世紀初期的英國、20世紀40~60年代的美國,甚至一度出現了“霸權穩定論”。 但是,霸權國家的地位并非總能夠保持不變,它們在世界范圍內的利益份額也可能會越來越小,對其他國家的控制、監督能力也可能會逐漸弱化。隨著其霸權地位的降低,它們對公共產品的供給也會逐漸減少。它們一方面不愿供給,另一方面也無力供給。正如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學家約瑟夫.奈(Nye,Joseph)所指出的,“諸多的跨國性問題──如金融流通、艾滋病的傳播或全球氣候變暖──只有在許多國家的共同合作下,才能夠加以解決。在那些只有通過國際集體行動才能取得美國想要得到的結果的領域,我們的力量確實是有限的,美國必須與其他國家合作”。 第三種選擇,由國際組織來提供。世界范圍內存在的大量國際組織,可以促進國家間的合作,共同為全球或國際公共產品的供給融資。在世界范圍內,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在全球公共產品的供給中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國際組織的維持主要是依靠國家間的合作,其合法性和權威性有限。它們不能征稅,不能侵犯國家主權,其經費主要依靠民族國家繳納的會費和各種捐獻。國際組織即便有提供全球或國際公共產品的動力,也可能會面臨資金不足。 還有一種選擇,由國家集團或者利益集團來提供。奧爾森曾提出“選擇性激勵”方法促進利益集團的形成。人們在消費公共產品的同時,更多的是需要私人物品。如果將公共產品的供給與具有私人物品性質的活動聯系起來,就可能促進公共產品的提供。 例如,國際貿易活動發生在國家之間,具有私人產品的特征。各國在簽訂國際貿易協定時,就可以將有關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的條款放入其中,形成一攬子協議。將公共產品提供與具有私人物品性質的活動聯系起來,促進全球公共產品的提供。當然,全球公共產品的提供也要遵循收益能夠彌補成本的基本原則。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全球問題越來越多,在世界(或全球)政府不存在、也不可行的條件下,全球公共產品主要依靠民族國家之間的合作提供。全球公共產品要得到充足、有效的供給,必須通過民族國家之間的協議、契約、選擇性激勵等手段促進合作。不同類型的全球公共產品可以采取不同的融資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民族國家為全球公共產品融資的激勵,保證全球公共產品得到充足、及時的提供。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