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政策不應只有優惠條件 也該統一市場管理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21日 19:07 南方日報 | |||||||||
作者: 劉以賓 廣東省民盟將向省政協九屆三次大會提交一份有關《強化企業社會保險,保障工人權益》的提案。提案所針對的現實情況之一是:有些地方政府為吸引投資,對外資、私營企業是否參保,睜只眼閉只眼;更有甚者,個別地方政府以不用為工人買保險作為吸引外資的優惠條件。(本報1月18日報道)
“優惠政策”、“優惠條件”在改革開放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出現頻率極高。久而久之,甚至在不少國人潛意識中形成了一種對外資、外商“優惠有理”的概念。此種氛圍中所“上演”的,是許多地方政府為吸引外資、外商而競相出臺免稅、減稅、低價批租土地等一系列優惠政策的熱潮。不少被明文公布的“優惠”的背后,隱藏著的則是比較嚴重的問題,例如直接抵觸國家有關政策規定、犧牲環境、犧牲企業職工利益。個別的,則到了幾近出賣“政府人格”、國格的地步。而且,越是偏遠落后的地方,越顯得“饑不擇食”,對外資外商的優惠條件越邪乎,以至連外商自己都感到害怕。僅以企業社會保險為例,1991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中就有明確規定,而十幾年之后的今天,有些地方政府仍敢明目張膽地以不用為工人買保險作為吸引外資的優惠條件,足以看出問題的嚴重性,也顯出廣東省民盟此項提案的針對性和普遍意義。 由此想到近段時間媒體熱烈討論的關于中外資企業所得稅“并軌”問題。雖然應該“并軌”基本達成共識,但究竟何時真正實施,連有的政府權威人士都閃爍其詞。對外資企業所得稅優惠大概也是始于改革開放初期,二十多年過去了,無論名義稅率還是實際稅率,內資企業的稅負都是外資企業的一倍,其中的不公平不言而喻。有報道說,在“并軌”問題上,外商顯得很“牛氣”,甚至以撤資相要挾。看來,“并軌”阻力不小,相當一部分阻力無疑來自地方政府:在難以遏制的追求“政績”的沖動下,為了推動“招商引資”,各地對外資外商優惠政策的“大戰”依然在進行;外商總免不了和地方政府打交道,正因如此,他們不僅很了解地方政府的心態,而且早就看準了中國在政策優惠上政令不暢、各行其是的一個巨大“軟肋”。 誠然,不宜一概否定優惠政策曾產生的歷史性的積極作用。改革開放之初很多事兒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雜一點、亂一點本來可以理解。但時至今日尤其中國已經入世三年,完全必要對優惠政策進行認真的梳理,糾正某些偏頗的認識和心態,樹立起新的概念和理念,并建立一整套的法律規章、操作體系和監控體系。筆者個人認為:既然對外資外商政策是構成投資環境的重要因素,就可以把它視為一個“統一的市場”,即“外資政策市場”。在這個“市場”中,首先應該是有秩序的,有固定的規則,而不是隨意的;其次,秩序、規則應該全國統一,而不應五花八門。雖然各地經濟發展現狀差別很大,允許小幅度的“靈活變通”,但基礎規則(例如稅種稅率、企業社會保險)必須統一,由中央政府制定、頒布并依法強制執行。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