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周刊:立法本身有矛盾 待養子如國民還是上賓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20日 14:24 贏周刊 | |||||||||
□ 本報評論員 包括柯達在內的54家外企這次鬧得有點過火了。他們不知道,他們的“上書”行為,正在破壞中國積極建立的、市場經濟最核心的價值體系——公平。 這一公平既包含了對優惠歷史的滿足,也應該包含對現狀的尊重和未來準入開放的預
這個比喻不一定恰當,不過很能說明問題。對于東道國而言,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都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國有企業排行老大。外資企業呢,親生父母不在這,可以說,是養子。對于這個養子,如何對待?也無非兩種:一種是平等地當自家人一樣看待,一種是待若上賓。 1994年稅制改革后,內外資企業在個人所得稅以及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等流轉稅方面,已經統一了稅制。目前外企享受的稅收優惠主要是在所得稅減免方面,稅制統一,呼吁了好久,本以為這次可以順理成章,結果還是讓54家外企跳了起來。 我們的立法本身存在著矛盾 能完全去責怪外企的張狂和傲慢嗎?不行。反思是痛苦的,這里面有歷史的原因。追根溯源,從立法的角度,我們必須檢討的是我們自己的尷尬:立法的雙重性,導致我們今天要痛苦地遵守“承諾必須兌現”的約定。 一切的前提,當然還是經濟利益。 我們的第一個尷尬是法不合一。沒有統一的外企投資法,現行立法體制采取以《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外資企業法》等三個外資企業法為主干,相關法律法規為配套,中央與地方兩級立法相結合的方式存在。從1979年以來,中國共制定了200多項保護外商投資的法律法規,同時,還與96個國家簽署了雙邊投資促進與保護協定,這個體系形成了一個完善的保護網,把外資企業整個保護起來了。 我們的第二個尷尬是執法不合一。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 , 我們的《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和《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對外商投資給予了區別對待,“根據其所屬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依照互惠原則”等不低于內資企業的國民待遇。在債權保護方面 , 我國《合同法》、《擔保法》、《票據法》、《保險法》等重要民商事法律又未將外資企業與內資企業區別對待 , 而是統一適用。 雖然,外資法中將外資企業規定為中國法人,但實際的操作中,凡是有利于內資企業的,外資已經在享受了,而外企需要特別加料的,我們的法規又一一照辦了。 國民待遇不是意味著一切平等,即使在 WTO 規則中 也并非所有“超國民待遇”措施都違反了國民待遇原則,完全平等只是“烏托邦”的囈語。 道理很簡單,到目前為止,世界范圍內的投資,70%以上還是投向發達地區,大約每年6000億美元。而只有30%是投向發展中國家的。 過去,外資企業在我們的外資法中,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同時享有“超國民待遇”和“次國民待遇”兩種地位。 具體地講,“超國民待遇”讓外企成為大爺,外資法對外資企業在稅收、進出口權以及關稅等方面都規定了較多優惠,與內資企業相比,這些外資企業明顯享受著“超國民待遇”。而當時,外資法又對外資企業在當地成分、原料進口、外匯平衡、國內銷售以及投資領域等方面進行了諸多限制,使外資企業又處于“次國民待遇”的地位,在這一方面,他們又有著滿腹委屈。 2000年10月與2001年3月對三大外資企業法進行了修改,取消了當地成分、出口實績以及外匯平衡等方面的要求和限制,基本上滿足了WTO其他締約方在我國入世談判時對我國的要價。 那么,這次,外資企業要的是什么?感覺上,并不是一種國民待遇,而是特殊角色、特殊地位、特殊話語權。作為企業,甚至是個人,誰都想擁有制約政府的特殊武器,國有企業希望左右的是政策,民營企業希望左右的是官員,而從這次聯名上書的事件來看,外資希望左右的甚至是法令的變化。 外資企業的一群CXO們,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不知道學習了中國的當代歷史沒有? 在中國的十年動亂期間,最讓中國人痛恨的是這樣一群人:他們馬列主義對人,自由主義對己,沒有一個統一的行為標準、思想準則,“主義”在他們手里,被攻擊時是擋箭牌,發動攻擊時又是長矛大刀。 國民待遇,在我們感覺中,在外企看來,就是這樣有充分利用價值的“主義”,而這群CXO們,是不折不扣的偽“馬列主義者”。 經此上書事件,倒是有一些苦口良言想告訴外企:一個優秀的企業是一個優秀的公民,對于跨國集團而言,在任何投資地,都要遵從當地法律,但是,更加重要的,是要尊重當地的文化傳統和道德準則,方可維護好一個企業的自身形象。 中國的文化在于平衡與中庸,講求調和,和為財,和生財,過于強調自身的欲求,正所謂“滿招損,謙受益”。在這點上,跨國公司的個人主義和東方“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謙和人生態度是相抵觸的。 曾幾何時,很多在華投資企業為了自己的良好形象,積極捐贈,熱心地方的公益事業。但是,我感覺這一次,很多企業把自己處心積慮積累多年的形象,如同砂器一樣毀于一旦,對于社會而言,留給我們消費者的印象是:這么些年來,外企的好心,不過是以稅收的代價換來的;他們的慈善,只是把沒有交的稅收用慈善的形式交上來,這可不是什么真慈善,而是偽慈善了。 摩根士坦利的董事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2004年3月22日在美國《財富》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 我們為什么要感謝中國》的文章。羅奇說,人們在焦慮中忘記了迅速變化的中國經濟給世界帶來的好處——一個不知感恩的世界應該對此表示感謝……中國為世界提供了兩個巨大的機會,一是為高質量產品提供了一個低成本、高效率的外包市場;二是為世界提供了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潛在市場。 羅奇還說:2003年中國對日本出口增長的貢獻率為32%,對韓國為36%,對東盟為30%,對德國為28%,對美國為2l%。54家外企,來自以上國家和地區的,不在少數。不知道他們有沒有為自己的祖國想過,服從就意味著感謝中國。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