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哪些人該由國家埋單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20日 09:43 新京報 | |||||||||
近日,關于研究生收費將在2006年正式啟動的新聞(見昨日本報),引起了輿論的廣泛關注,贊成者、反對者不一而足。國務院學位辦負責人又很快出來澄清,說此政策尚處調研階段,2006年啟動絕無可能。 研究生教育不屬于國家義務教育范疇,由公費轉向自費是大勢所趨。我首先要向大家指出一個被輿論忽略的事實:除少數名校享有全部公費的特權外,大多數高校的研究生招
目前,每年約有一半的研究生(包括碩士生和博士生)是自費生,按每年交納1萬元學費算,三年就是三萬。 誰可享受公費,誰該交納這筆巨款,說起來非常“中國化”,就是分數面前人人平等,成績在前的有免費午餐,排名在后的只能自認倒霉。 從程序上來說,沒有比這更公平的了,避免了有可能產生的各種腐敗和人為操作因素,但實質上非常不公平:以考分劃線搞一刀切,抹殺了不同專業、不同家庭收入的實際需求,沒有將納稅人提供的公共資源用于最需要的地方。 哪些學生最需要公費或獎學金資助呢?在我看來,主要有三類人:一是家境貧困的學生。三萬元對于沿海城市居民來說或許尚可承受,但對來自內地鄉鎮特別是邊遠地區的農村學生來說,是一筆天文數字。這幾年媒體大量報道的貧困學生撿饅頭過活、賣血或乞討助學等新聞,雖然是極端的個案,但貧困生問題卻是中國高校客觀存在的普遍現象。貧困生的確是最需要國家資助的人。 無論是目前的公費,還是以后的助學金和助理位置,應該首先分配給他們。 二是學習成績優秀的研究生。由于目前的公費是一考定終身,起不到在學期間的獎勤罰懶作用,研究生們學好學不好一個樣,以至于與一些發達國家的研究生教育水平相比,存在差距。我認為,應該參照國外的成熟經驗,讓優秀學生以自己的學習成績和研究計劃,通過平等的學術評議,積極地參與各類獎學金的競爭。讓獎學金合理地分配到那些最出類拔萃的學生手中。 三是文理基礎學科的研究生。各學科的學生畢業以后所獲得的報酬差別很大,金融、工商管理、電腦等學科在就業以后有較優厚的收入回報,應用型的工科和部分社會科學畢業生收益也不錯,而研究基礎理論的文科和理科學生相對來說差一些。每年的考研,大量考生特別是優秀考生都云集前者,這是市場理性選擇的結果。 作為社會整體利益的代表,國家應該通過各種獎勵的調節作用,重點資助那些從事對國家發展有長線價值的基礎學科研究生,而將那些有直接經濟效益的應用型學科的學生交給市場。 國外許多大學就是這樣做的,商學院、管理學院、工學院的學生基本上拿不到獎學金,而從事文科和理科基礎學習的研究生大多可以免學費。但在中國的大學,卻不管各學科的具體情況一刀切,要有全都有,國家大包大攬;沒有全部沒有,通通扔給市場。這樣的狀況必須改變。 簡單地說,公費和助學金應該向基礎學科的學生傾斜,而應用型學科、特別是就業后有較好回報的專業,可以通過參與導師的課題、擔任研究和教學助理以及銀行個人貸款解決學生在校的生計問題。通過這樣的國家調節手段,可以將頂尖型人才平衡地分配到基礎學科和應用型學科兩個領域。 上述三類學生,都是最需要由國家來埋單的人。按照中國的實際情況,其優先秩序如下:首先要照顧最弱勢群體貧困學生,其次是向學業優秀的學生傾斜,最后是將更多的資源分配給從事基礎研究的學科。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是機會面前人人平等,符合羅爾斯所說的“公平的正義”分配法則。而目前我們所執行的分數面前人人平等,是從計劃經濟時代向市場經濟時代轉型期的過渡政策,表面看起來很公平,實質上極不合理,集中了計劃經濟的平均主義和市場經濟的放任主義的雙重弊端。 我在文章的一開始就已經指出,所謂的研究生自費,事實上早已部分執行,對一半研究生來說已經成為全部的事實,因而問題的關鍵不在于何年開始全部自費,何時徹底地市場化。我們所需要的,不是研究生教育的徹底市場化,而是研究生教育的公平化。落實“公平的正義”,何須等到全部自費的那一刻?完全可以從現在開始,改變以分數決定公費與自費的不合理現狀,將有限的資源向貧困和優秀學生傾斜、向基礎學科傾斜。 □許紀霖(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