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儲棉警示:填補央企制度漏洞刻不容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9日 10:35 新京報 | |||||||||
上周末,又一個國企“巨無霸”倒下了。關于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儲棉”)巨額虧損事件,新華社報道所揭露核心事實觸目驚心:這家2003年3月設立的中央企業,職責本是承擔平抑棉價、穩定市場,促進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實施的功能,卻于當年10月起,利用行政性壟斷許可,累計進口棉花達20多萬噸,豪賭國內市場棉價上漲;結果,投機失敗,巨虧近10億元。
從中航油到中儲棉,近期大型國企巨虧事件一再敗露。究竟誰該承擔具體責任?誰又該承擔所謂的“領導責任”? 然而,現實嚴酷得令人沮喪———與國企巨虧后果形成反差的是,問責追究卻似乎面對著一團亂麻。 就中儲棉事件,新華社報道試圖查實誰該為決策進口巨量棉花承擔責任。令人遺憾的是,正是在涉及問責對象的關鍵問題上,報道無法得出明確結論。報道稱,中儲棉總經理雷香菊將虧損的主要原因歸咎于國家的宏觀調控形勢;中儲棉進口棉花每一筆錢都經過了國家發改委同意;而國家發改委對此表示,此次中儲棉進口棉花主要是企業經營行為,中儲棉棉花儲備業務由發改委指導,經營性業務則不屬于發改委指導的范圍。 對以上兩種截然相反的說法,與報道同時發表的新華社評論文章只好無奈地說:“我們看到有關方面都在為自己辯護,讓責任歸屬云山霧罩一時很難辨別,有待有關方面撥開迷霧,分清責任,給人民群眾一個滿意的交代。” 但是,筆者仍然為人民群眾的愿望能否被落到實處而擔心。因為,分析中儲棉事件釀成的深層原因不難發現,制度漏洞先天存在且十分明顯。中儲棉既承擔著管理國家棉花儲備的功能,又被賦予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市場主體性質,其兩廂游走豈不是輕而易舉?中儲棉本身就是一個怪誕事物,現在,即使闖出了彌天大禍,要實證責任人決策時的“主觀故意”,照樣殊不容易! 正因為如此,筆者認為,中儲棉事件再次拉響警報,為遏制和避免類似事件出現,解決“思想問題”,針對已經暴露出的弊端,推動制度性變革已到刻不容緩的時候: 首先,在性質界定上,中儲棉事件發出警示,有必要對181家中央企業進行一次大的甄別,把類似的承擔“政策性功能”的“企業”從中央企業中區別出來。在此基礎上,讓它們“回歸”到事業法人序列,最起碼要解除它們的競爭性市場主體功能,同時進行專門的分類管理。進行類似梳理需要解決思想方法問題。過去,對于承擔“政策性功能”的“企業”,有關部門習慣于把它們視為“大內侍衛”,不僅賦予經營權,而且多給予行業壟斷許可,以為它們獲得壟斷利潤對執行政策任務有益處。事實證明,這是對市場經濟基本概念認識不深刻的反映。一系列案例顯示,這類“企業”也是“理性人”,“政策扶持”不僅不利于它們做大做強,相反會導致它們功能混亂。市場經濟發達國家也有提供“準公共產品”的國有機構,其無不是處于功能單純狀態。 其次,中儲棉事件暴露出多個部門負責,多個部門又都控制不力的問題,迫切需要對中央企業的出資人歸口和監管歸口進行新的調整、劃分。在該方面,必須打破舊的既得利益格局。應該認識到,所謂既得利益不僅體現在經濟利益方面,人事任免權、業務控制權也是既得利益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全力加快中央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步伐。強調國企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重要性屬于老生常談,但現實卻是,國資管理部門在該方面的構想竟然為“用3年左右時間完善大型國有企業的董事會制度”。實事求是地說,由于管理序列上的障礙,國資管理部門如此規劃也有難言之隱。但不管原因何在,在公有財產蒙受重大損失的惡性事件一再發生的背景下,這樣的時間安排讓人擔憂。新華社報道顯示,在公司內部,中儲棉決策進口巨量棉花就是一個人說了算的。按照3年時間表,說不定部分企業尚未等到完善董事會制度那一天,就轟然倒下了。何況對于“理性人”來說,“內部人控制”充滿誘惑,惟有依靠制度制衡。觀察一段時間以來試點董事會制度改革的中央企業,它們聘任獨立董事的工作進展總體上慢如蝸牛,看來,予以外部推動勢在必行。 中儲棉事件拉響的警報無疑是全方位的。蓋子掩不住的丑聞之外,國資管理部門最新的審計報告顯示,181家中央企業僅近一半做到資產保值,且高比例做假賬。以中央企業為代表的大型國企整體上何去何從是一個更大更復雜的問題,而要遏制中航油、中儲棉這類惡性事件一再現世,在亞層次上先填補制度漏洞時不我待。 □袁幼鳴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