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敬畏自然與以人為本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7日 08:59 中國經濟時報 | |||||||||
——兼與何祚庥、方舟子兩位先生商榷 薛克智 公元2004年12月26日,一場發生在印度洋的大地震引起的大海嘯悄然而至,瞬間降臨的巨大自然災害令整個世界為之痛心、驚詫不已。人類應如何反思,并從中吸取哪些教訓
最近讀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先生的文章《人類無須敬畏大自然》(《環球》2005年第一期)。后又讀到方舟子先生的文章《“敬畏大自然”就是反科學》(《1月13日《新京報》)。竊以為,何先生與方舟子先生對所謂“人要敬畏自然”一說有誤解,故不揣谫陋,商榷一二。 何祚庥先生在其文中說,“印度洋大型地震海嘯給人類最大的教訓,就是折射出我們在對人和自然的關系上,認識需要深化。”他指出:“我要嚴厲批評一個口號,即所謂‘人要敬畏大自然’——一種對人和自然的關系無所作為的觀點。我認為,該防御要防御,該制止就制止。我們要盡可能減少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的損失,但并不意味著要敬,要畏。”方舟子先生則明確地斷言:“敬畏大自然”就是反科學。在方舟子先生看來,“所謂‘敬畏大自然’,從字面意思上看,就是敬仰和害怕自然,要害在于‘畏’,也就是怕。這種心態和原始人的泛靈論、中國古人的‘天人感應’說一脈相承,都是把大自然當成有意識、有人格的神靈,擔心冒犯了它就會遭到報復……這是一種非理性的、蒙昧的觀念,與科學思想格格不入。因為現代科學的一個基本假設,就是認為物質世界是一個無意識的客觀世界,自然規律不受人的主觀意志的影響。原始人獻祭求神免災,古人見到災異上書言事要皇帝反省遭到天譴,今人把天災當成人禍,教訓人要敬畏大自然,就都是想用人道影響天道。更極端點的,要人們對大自然敬而遠之,反對用科學方法認識大自然,反對應用科學原理利用和改造自然,那當然更是反科學了。” 顯然,無論是何先生,還是方舟子先生,對學界中“敬畏自然”一說均做了偏頗的理解。首先,“人要敬畏大自然”并不是“對人和自然的關系無所作為”。其次,對于“敬畏自然”,我是這么理解的,即:對自然,人類需常存崇尚之情,對天地仍需常抱敬畏之感——這當然是一種比喻意義上的思想表達,并非屬于荒誕不經的神秘哲學。畢竟,在大自然面前,未被人類探察和認知的領域太多了。從歷史的觀點看,人類業已發現的“科學理論”也有一個不斷被驗證、修正、完善甚或被顛覆的問題。恩格斯曾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統治,是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我想,這樣的思想是正確的。應當說,恩格斯在此用了“報復”字樣,這其實已涉及“敬畏自然”的問題。 在表述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是提“以人為本”呢,還是提“以環境為本,以生態為本”,或者以其它什么為本呢?我們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對矛盾,而人則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我們看來,還是“以人為本”的表述更加科學和嚴密,“以人為本”本身即蘊涵著人要與環境、生態和諧相處的思想;不“和諧相處”,人這個“本”就要坍塌難保。 在現實生活中,人類是存在很多弊端的。正如有識之士所一再揭露的,有些發展美其名曰可持續發展,可實際上并沒有做到以確保后代人的基本生存條件為前提、以確保生態的可持續性和生存環境的逐漸改善為前提,而是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為根本、為壓倒一切的原則,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和資本的最大化,是迅速地消耗即將告罄的不可再生資源,是嚴重污染環境并使環境狀況在總體上日趨惡化,而在治理環境、開發替代資源等方面的投入卻少得可憐。這樣一種發展由于有了“可持續”的美名做掩飾而更具有危害性,因為它能夠輕易地使人們喪失憂患意識、危機意識、理性判斷以及對生態系統和子孫后代的責任感。 在我們看來,在某種程度上說,生態危機其實就是心態危機,生態環境問題也是社會問題的一種表現。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充分表明,那種建立在分配不公和權力異化基礎上的奢靡、揮霍型的消費方式,往往以過度消耗、浪費整個社會的土地、資源、能源和生態環境為代價,其消極社會影響,不可小覷,必須認真加以關注和應對。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