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名人爭相捐贈 海嘯捐贈引發議論紛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5日 14:53 廣州日報大洋網 | |||||||||
印度洋海嘯引發的災難吸引了全球的關注,中國全國性的捐贈活動也持續拉開。有關企業界、演藝界、體育界和富豪個人捐贈的報道頻頻見諸報端,但是一些捐贈被質疑為借機炒作。 日前,丁磊和黃光裕兩位中國首富先后捐出1000萬元和700萬元,對富豪社會責任感的關注度被空前提高。捐錢還是捐物?如何看待企業、公眾人物的捐贈?海嘯捐贈引發議論紛
專題策劃:趙夙嵐 撰文:本報記者 盧德夫 現象篇 企業名人爭相捐贈 印度洋海嘯引發災難后,中國企業迅速行動。2004年12月31日,TCL集團一次性通過廣州紅十字會捐出300萬元,拉開了中國企業向海嘯受災國家捐贈的序幕。中興通訊向海嘯受災國家捐贈總價值包括250萬美元的救災設備。而華為捐贈了價值200多萬美元設備。來自廣州紅十字會的消息,除了個人踴躍捐款外,目前30多家企業也陸續加入了捐款行列,占總數額的80%以上。 13日,國美電器宣布,將出資1000萬元,專項援建海嘯受災國孤兒院。而滬東重機昨天更是專門為向海嘯災區捐款20萬元發布了公告,此外,包括白云山中藥廠等其他很多中國公司以及索尼、松下、飛利浦、摩托羅拉、三星、LG等跨國公司的中國公司也先后掀起一輪捐贈潮。 繼演藝界和體育界后,企業家們也開始行動,丁磊在12日捐出1000萬元,黃光裕家族也在13日捐出700萬元。與此同時,包括盛大董事長陳天橋、阿里巴巴CEO馬云、搜狐董事局主席張朝陽、騰訊CEO馬化騰以及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等中國富豪們也紛紛解囊,而李嘉誠基金會也捐款2400萬港元。 議論篇 1 名捐款實炒作? 但演藝界、體育界以及企業界紛紛進行的捐贈也引起了很多人的議論,網上不時有關于演藝界明星以及一些企業家借捐款進行炒作的批評。欣小姐就明確表示,對這些借捐款來提高知名度的明星以及商業炒作的企業非常看不慣。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信明堂表示,這種宣揚社會責任感的捐贈說不上是炒作,“捐總比不捐好”。 深圳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涂永式則表示,此次中國企業及企業家踴躍捐款,從市場營銷學角度看,可看出中國企業、富豪的公關意識、自我個人形象意識增強,這是一種進步,“企業家天生就有經濟意識,將這種意識與社會責任結合,創造積極的社會效益,正是社會需要的。” 2 捐錢比捐物好? 除了捐錢外,捐物也成了一大熱點,阿里巴巴CEO馬云捐出一輛斯柯達2004轎車、搜狐董事局主席張朝陽捐出價值40萬元的創業時座駕切諾基吉普、騰訊CEO馬化騰也拿出88888的QQ號碼、亞信CEO張醒生捐獻一部中國最早的古董電話、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將一套180萬元商品房捐出、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也把張大千山水珍品拿出來拍賣。 對此,粟小姐表示,這些名人、富豪“與其拿出價值100多萬元的房子,還不如直接捐100萬元”。不過,也有人表示理解,“心意不分大小,能捐就是好事,至少捐好過不捐。” 對此,信明堂教授表示,企業家、明星將無形資產以及心愛之物拿出來拍賣,也能變成實物,而且實現增值過程,這也無可厚非。 思考篇 1 捐贈要不要留名 隨著各地掀起的為印度洋海嘯捐贈,也引發人們對捐贈要不要留名的思索。反對者認為,普通公民在捐贈時鮮有提及,但是很多明星和富豪們一做“善事”就被鋪天蓋地報道,他們捐贈的是與其財富成對比的款和物,不應該留名,至少不應該大肆炒作。贊成者則認為,做慈善事業是宣揚正氣,通過傳播手段能夠引導和鼓勵更多的人投入到慈善事業。 而學者們則持保持意見,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信明堂和深圳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涂永式均認為,留不留名是個人的事,信明堂稱“無論捐贈的款、物是否在一個數量級,但有愛心即可”,涂永式則呼吁:“不要指責已留名的企業和公眾人物,不要讓人捐了款卻涼了心。” 2 捐款要不要抵稅 稅務專家提醒,捐款金額可以在個人稅前收入中部分或全部扣除,但應有捐款的合法憑證才可進行扣除。但記者發現,幾乎所有的受訪對象都不知捐款可以減稅。蘇小姐表示,捐款抵稅程序太復雜,還不如不用抵稅。而施小姐則說,“捐款用來抵稅,那還發什么善心?” 對此,信明堂教授表示,捐款抵稅并不反映捐贈者目的性太強,更不能因此來否認其善心。他表示,關鍵是我們的捐款制度還沒有完全確立,如果在制度上鼓勵企業和企業家多做善事,這種“名利雙收”的事情他們會更樂意做。 涂永式教授也表示,繳稅還是捐款都是對社會作貢獻,建立和完善捐款制度,讓企業、公民按照根據自己的價值取向和價值判斷選擇個人喜歡的貢獻方式,這是企業、公民自己作出的經濟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