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談:跨國公司聯名上書背后的拉美化陰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4日 16:55 燕趙都市報 | |||||||||
據1月13日《中華工商時報》報道,54家在華跨國公司,針對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并軌可能對跨國公司的影響,準備聯合向國務院法制辦提交一份報告,要求“取消對外資企業優惠政策應有一個5到10年的過渡期”。這54家跨國公司,每一家拿出來都是名頭響當當的超級大企業。 這一事件毋庸置疑的一點是,54家在華跨國公司的上書是出于企業的趨利本能,目
而這背后更令人擔憂的因素在于,有的地方的經濟發展似乎已然呈現出些許“拉美化”傾向。 所謂“拉美化”的實質就是以犧牲本國經濟為代價來實現階段性而非長久性的快速發展。20世紀八九十年代,拉美一些國家走上“外資主導型”的開放道路,依靠廉價勞動力和給予優惠政策等比較優勢吸引大量外資進入。外資的進入令拉美國家GDP在短期內高速增長,但當全球產業風向一轉,跨國公司紛紛把投資抽出,轉向其他國家后,這些國家迅速出現經濟衰退。 但“拉美化”卻并非僅是拉美國家才會有的獨特現象。最近公布的《2004廣東省區域綜合競爭力評估分析報告》就提出,要警惕對“外源型經濟崇拜”與“內源型經濟歧視”,要注意廣東經濟的“拉美化”傾向。報告指出,從GDP角度看,近年來廣東經濟增長總量較大,但2003年廣東生產總值中有2300億元的財富屬于非本地居民,這部分近幾年一直占著全省GDP的20%左右。 在“拉美化”程度嚴重的國家,國際壟斷資本把大量利潤帶回母國,導致經濟剩余所剩無幾,從而造成投資國“增長而不發展”的怪像。外國資本的涌入也幾乎不太產生技術溢出效應,因而一些國家與地區盡管GDP增長較快,但當地工業化發展卻并不相應提速,許多行業的本國企業技術進步不明顯,自主產品尤其是在國際市場上仍然缺乏競爭力。以大量優惠政策為代價吸引外資,還加重了本國企業在競爭中的劣勢地位,發展空間受到人為擠壓,影響、制約它們的發展壯大。一些國家的民營企業難以與外資企業相抗衡,不能說毫無這方面的影響。另外,由于外資掌握了投資地的經濟命脈,因而一旦它們物色到更加有利可圖的國家與地區,開始大量轉移投資資金時,則原先投資地的經濟就要受到重創,甚至因此而發生經濟危機,引發社會動蕩。 盡管現在把我國和拉美簡單比較尚失之于草率,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國家的發展亦然。不能不從現在起就通過政策調整早加防范。筆者以為,首先在思想觀念上要剔除盲目的“外源型經濟崇拜”;其次,除要提高招商引資質量外,更要盡力加快“內源型經濟”的發展步伐,提高本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與競爭力,撤銷對于本土企業的歧視性政策,給它們以公平發展權利與機會。只有降低對于外國資本的依賴比重,建立以“內源型經濟”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格局,才能使國家與民族經濟長足發展,也才能防范可能發生的經濟風險,確保國家經濟安全。 -魏文彪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