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壟斷立法的尷尬映射我國部門利益壟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4日 09:29 新京報 | |||||||||
日前,有媒體報道稱,國家發改委、國家工商管理總局和商務部三部委爭奪《反壟斷法》的立法起草權,致使《反壟斷法》的立法面臨缺乏明確的牽頭機構的尷尬境地,今年出臺的希望渺茫。 據了解,《反壟斷法》是八屆、九屆全國人大立法規劃確定的立法項目,10年前,已經在原國家經貿委、國家工商管理總局起草下形成了法律草案。此后,隨著國家經貿委分
顯然,國家發改委、國家工商管理總局和商務部三家機構之所以如此熱衷于爭奪《反壟斷法》的立法牽頭權,與彼此之間爭奪立法中的部門利益尤其是《反壟斷法》的法定管理權不無關聯。部門利益的驅動是三家機構如此關注《反壟斷法》的內因,而這種片面的部門利益的立法沖動,將導致立法壟斷現象的滋生。 眾所周知,法治領域一直是權力腐敗現象的多發地。相對于司法腐敗,立法腐敗的潛在危害性尚未引起包括法律界在內的社會各界的警惕和重視,鮮有對立法腐敗的警示之聲。立法謀私、立法“走私”等立法腐敗現象勢必會對社會正義和法律的尊嚴造成難以估量的戕害,滋生“劣法”的立法活動勢必蛻變為動搖法治長城根基的“豆腐渣工程”,其后果不言而喻。 倘若說司法腐敗往往表現為一種個體性腐敗,那么立法腐敗則往往表現為典型的集團型腐敗,是一定的利益集團謀取私利而滋生的怪胎。立法中的地方或部門利益保護是立法腐敗最突出的表征,也是滋生立法腐敗的一大“病灶”。在利益保護的驅動下,不少地方或部門都熱衷于在立法中爭權奪利,力圖通過立法這一權威手段為本部門或本集團劃定一塊壟斷性的勢力范圍,以致某些法規規章帶有明顯的部門或集團痕跡,立法也因此蛻變為謀取部門或集團私利的工具。 由于行政法規規章通常由相關的政府主管部門主持起草,這種立法慣例實際上為某些行政機關利用立法謀取本部門或本集團的私利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機會,因而不少由政府部門起草的法律法規草案帶有明顯的部門利益色彩,立法決策部門往往為協調不同政府部門之間的利益沖突而煞費苦心,這也是某些法律法規遲遲難以出臺的幕后緣由所在,《反壟斷法》的立法尷尬就是典型的例證。 倘若說司法腐敗污染的是法治的水流,那么立法腐敗則是敗壞了法治的水源,其嚴重后果不言而喻。立法腐敗現象意味著立法民主性的缺席,更是對立法合法性和正義性的褻瀆。筆者建議:實行“開門立法”,讓民主的陽光驅散腐敗的陰霾;積極推行立法回避制度,亦即凡直接涉及某部門利益的立法起草工作,該部門原則上應當回避,不能參與更不能主持立法起草工作;人大代表或委員在立法審議中對有關部門或地方利益保護傾向的法律法規草案要敢于說“不”。筆者建議《反壟斷法》的起草不妨向專家學者采取立法招投標形式,由地位相對超脫的中標的專家顧問團進行起草。 作為法治進程的第一推動力,立法始終在法制建設中占有毋庸置疑的首要地位。不過,我們在為不斷飆升的立法成就欣欣然的同時,一定要警惕“立法恣意”這一頗具隱蔽性的幽靈,一定要清醒認識到立法腐敗現象不容低估的災難性后果。 《反壟斷法》立法中的立法壟斷征兆則可能從制度層面影響反壟斷事業的可持續性良性發展,其后果不堪設想。 我們期待《反壟斷法》的盡快出臺,更期待一部公平的《反壟斷法》,畢竟迫在眉睫而又方興未艾的反壟斷事業的良性發展離不開公平的“游戲規則”。這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要。 □劉武俊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