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誰在把苦難詩意化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4日 09:21 新京報

  昨日《新京報》發表社論批評———《苦難是個人成長的催化劑》,該文章針對“助貧寒學子回家過年”的公益活動,認為“人生總是充滿苦難,大部分都比4年回不上家來得深刻,如果這點苦難都受不了,談什么經歷風雨呢?”

  筆者以為,在貧困和富裕落差巨大而兩者的生活如此交錯的今天,這是一種把苦難“詩意化”、歷史上屢見不鮮所謂的“辨證觀點”:苦澀沉重、亟待改變的沉重現實,常常
因此失掉了悲劇的力量,而披上了“詩意的光輝”。

  人生確實需要磨礪,但是應該是保證類似“春節回家”等現代人基本需求后的自我歷練,而不是苦難的遭際,特別是無法保證吃飯、上學的經濟困頓的折磨。苦難并不是人生成長的必需品,告別貧困的人可以自我“懷舊”一下往昔的艱辛,但不能再把苦難“美化”。稍微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苦難“帶來更多的不是多數人的人生幸福,而是無數的眼淚、艱辛、心靈麻木甚至是血。

  苦難是100多年來中國人最熟悉的詞語,人們飽受了各種各樣的大苦大難,這樣歷史困境確實成就了一些“英雄”式的人物,對于某些有著非常毅力、非常經歷的人們來說,苦難也許并非壞事,但是我們看到的歷史是更多人的一生被苦難阻礙甚至“摧垮”,苦難造就了甚至延宕至今的無數人生悲劇。要知道,在那些出身貧寒、經歷苦難的英雄故事背后,更多是被苦難“淹沒”的不知名者。無論是戰亂、天災還是經濟的困頓,只有少數人才能把它轉化為人生的動力,更多的時候,對于普通人來說乃是“人生噩夢”和“不能承受之重”,就像今天那些在學費越來越高、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大學校園中艱苦求學的貧困生所面臨的。

  所以,我們應該有理性的“苦難哲學觀”,而不是非理性的詩意化觀點。我們應該認識到,任何時代和社會都不能完全消除疾病、車禍、天災等偶然性帶來的個體苦難,但是,卻可以通過社會經濟發展,消除所有人經濟貧困的“不可承受之重”;通過社會慈善和救助機制,就像“助貧寒學子回家過年”等活動,祛除貧困者成長的陰影。

  一個社會進步的理想就是個體“災難”的減量最低化。因為,災難不僅會阻礙人這支“脆弱的蘆葦”的生長,甚至會輕易摧折它,對此,我們必須有個清醒的認識。

  □李萬剛(北京記者)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詩意新聞 全部苦難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印度洋地震海嘯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楊振寧登記結婚
意甲在線足球經理游戲
2005新春購車完全手冊
歲末年初汽車降價一覽
2005年新春購房指南
2004地產網絡營銷盤點
天堂II 玩轉港澳指南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