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為什么將學生拒之門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3日 12:07 中國青年報 | ||||||||
一位學生家長 吳麗燕 2004年圣誕節,女兒從加拿大匆匆趕回北京。去年8月,女兒高中二年級時去加拿大留學。她雙腳剛踏上那片土地,心里就期盼著2005年新年回來和高中同學共度最后一個聯歡會,并早早地預訂了回京機票。父母最了解女兒的心事,也非常尊重她對學校和同學的這份感情。看到她回來時的樣子,才知道什么是興致勃勃!
女兒早早計劃了她的同學之約,為同學準備了圣誕禮物,一心等待著與同學擁抱、流淚、激動的歡聚時刻。這畢竟是凝聚了她珍貴回憶的祖國的母校、是與她分享了青春時光的同窗啊! 但是學校方面的情況卻出人意料,令人心冷:學校不允許已離開本校的學生回來參加聯歡會! 學校這條生硬的規定令人百思不解。學校育人,桃李滿天下;學子留戀學校、師長和同學,希望參加聯歡會,本是人之常情,值得珍重。學校育人以德,卻為何拒人千里?更何況,女兒小小年紀赴海外留學回校,還包含著一份對祖國母校根脈不斷的真愛與情感,怎輕易一個“拒”字了得? 于是我們反復與學校聯系。老師反應是冷淡的,明確表示學校不歡迎所有已離校學生回來,理由是“如果允許你的女兒回校,對其他孩子就不好交代。” 我們找老師、校方反復商量:女兒只是想看望老師和同學,她保證遵守學校的一切規定;不說路途之遙遠、機票之昂貴,就說孩子的這份情誼,也是對學校工作的肯定。盡管學校最后勉強同意,但我們作為家長,仍為一樁好事仿佛變成了私下求情而不安和不解。 后來的事情更傷害了我們全家的感情。當晚7點半,我們把孩子送到位于北京郊區昌平小湯山的學校,保安表示,老師要到大門口接人才能放行。打通老師預留的電話,卻沒人接。在冷風中足足聯系了20分鐘,最后求一位熱心的老師才把女兒帶進學校。而接近10點時,保安來到教室,強行把我女兒驅趕出來,甚至連最后的拍照、留念也沒來得及,給同學的禮物也沒來得及送。待我們驅車趕到學校,她已和送她的同學在凜冽的寒風中站了近半個小時。 孩子流著眼淚離開了學校。不管怎樣,我女兒還算幸運,她與她想念的同學見了一面,不幸的是。有的孩子趕到昌平校區,竟在校門外流連一個多小時,最終還是被拒之門外。 學校是撫育青年之圣殿,老師是培育愛心的園丁。育人之德如同陽光,不該僅表現在書本上和課堂上,更應該體現在日常細節處理中,播撒到孩子的心田。21世紀的學校管理更應該體現人性化、科學化、合理化和國際化,這是時代對當前我國教育管理提出的要求和課題。這雖然是一件小事,但傷害的不只是孩子對學校和同學的感情,也傷害了國家教育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它觸及了一個問題———什么才是最科學的教育管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