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人道與國內人道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2日 12:34 中國青年報 | ||||||||
楊于澤 東南亞遭受海嘯重創,中國政府提供巨額援助,力度之大史無前例。我國民間捐助也極踴躍,至今捐款和承諾捐款突破1.5億元,也是史無前例。異域民眾受災,國人感同身受,仁心兼濟天下。有人說它體現了一種“世界公民意識”,其實用西方流行話語,應稱之為“國際人道主義”救災行動。中國幾乎全民動員,實行“國際人道”了,這是天大的好事。
在這個背景下,武漢市慈善會給百名孤兒送年貨,孤兒每人收到米、油、肉、瓜子和糖果若干。這點善心,若用金錢衡量只值150元,約等于一條香煙,卻讓孤苦無助者淚流滿面。這樣的拜年行動,其實是一次善意“炒作”,意在激發市民愛心,給更多孤兒送去年貨。可惜“炒作”之后,沒見特別效果。 就在前兩天,也是武漢,某知名高校有貧困女生到食堂撿剩饅頭充饑,被食堂職工發現。查其飯卡消費記錄,2004年一年共消費8.35元,令人心悸。這位女生來自經濟發達的江蘇,但家境貧困,學校每月補助140元,她計劃攻讀雙學位,不忍用掉這筆錢,于是每天撿吃剩饅頭,長達兩年之久。校方決定免費提供她每日三餐,并安排勤工儉學。高校貧困生是一個群體,需要人道關懷,可惜女生撿吃剩饅頭只被當成個案論處。 中國以前講“國際主義”,即類似于今天的“國際人道”,可見“國際人道”對我們而言,并非新生事物。隨著我國和平崛起,更會信奉“國際人道”。但兩則“國內人道”的新聞顯示,人道主義在國內尚未發育完全,我們的“國內人道”還處在慘淡經營中。自然,這不是貶損“國際人道”的理由,但是國人有理由期待,人道主義在“出口”國外的時候,也應當在神州大地開花結果,使國人受益。若種國際的田,荒自家的地,就弄成了一個道德悖論。 我們不必諱言,“國際人道”異軍突起,確實令部分國人不解。很多國人沒見過“人道主義”大世面,看到“國際人道”聲勢赫赫,不免有些困惑。當今世界,無論哪里有天災人禍,媒體馬上實施畫面和文字的狂轟濫炸,使全世界感同身受,產生“集體痛感”。我們捐款,是同情兼愛的真情流露,同時也是一種“自我療傷”。但是,常態的人類苦難是平凡的,常態的人類貧困是沉默的,孤兒缺錢過年,貧困學生無錢吃飯,極少構成海嘯那樣驚天動地的新聞事件。這些平凡弱者也需要人道,但由于未能激發媒體熱情,不能讓人類感同身受,他們的人道需求就可能遭到冷處理。 根據國際觀察家分析,“國際人道”多摻和著地緣戰略的考量,比如美國想通過援助修補與穆斯林的關系,日本想借機擴大在東南亞的影響,這無疑對其他國家構成國際政治壓力。中國是負責任的大國,就不能缺席“國際人道”事務,今后參與“國際人道”必定是常態。隨著這種情景變遷,如果“國內人道”不趨于常態化,就難與“國際人道”一體化,構成完整的人道主義。 人道主義是普世價值。我們在“國際人道”方面表現卓著,等于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我們在“國內人道”方面可以做得比現在更好。我們應當強化人道主義價值認同,發展出一套目標、動力、體制和機制系統,實行更廣泛和更具深度的“國內人道”。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