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成一種社會災難 給十大評比下副解藥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2日 11:01 《新華航空》雜志 | |||||||||
習貫東西 年底了,除了春節晚會之外,中國人還得再遭一道罪:經歷名目繁多的“十大”評比。 誰也說不清,中國從哪年開始,有了關于“十”的評比。能想起來的,好像是從評選
評了20多年的“十大”之后,“十大”幾乎成了一種社會災難。還沒到年終呢,我隨便在網上一個查尋格里,打上“十大”兩個字,哇!46527條。比很多十大評比的總得票還多。而這十大之“大”,無奇不有。十大新聞算是最正宗的了,十大影星,十大名模,也算是師出有名,管他是誰呢,這事一說,人們總還算是知道這個行當有這么個人。可是,“中國十大暴利行業”就讓人摸不著頭腦了,“十大你最想成為的女人”聽起來就更不著邊際了。你想成為什么樣兒的女人,我,我怎么能知道呢?再說,我知道了也不能說啊,萬一讓我老婆知道了,我知道別的女人最想成為什么樣兒的女人,我怕也說不清楚了。 我們能接觸的最早的“十大”,很可能就是各國通訊社搞的年終十大新聞評比。這是幾大通訊社年終時的一道大餐,時間一般是在年終的最后一天出爐,幾乎每年都會成為新年時人們的談資。因為這種“十大”,讓人們能回味一下過去的一年里,自己和這個世界是怎么過來的。這種東西一出來,廣受追捧也算正常。連我們的國家通訊社也要年年出一些“十大”。只是標準不同,先是由各業務部門報上來,再逐級上報,最后出來的是領導眼里的“十大新聞”,與世上廣泛認知的能否一樣,就只有誰也不去計較了。后來,各部門都要以此顯示一番自己的存在,于是就出現了國內十大,國際十大,再加上體育十大,攝影十大等等,反正有個門頭就得出個“十大”。此時,這“十大”已經成了一種待遇,有與沒有,會涉及到各部門存在的意義,成了一個級別的象征。沒幾年的事兒,十大也就由此變得俗不可耐了! 把“十大”評選這一程序給弄俗了也有個好處,就是讓大家都不把這事兒當個事兒了,也正好脫去了這種評比的神圣外衣,還了它本來面目,成了百姓的一種娛樂形式。說開了,“十大”評比,真可以成為全民娛樂項目了,沒有地域性限制,也不限男女,更不限官民,只要有興趣,都可以立項,搞出些利于大家身心健康的十大評比活動。 為官一方者,年底了可以用這個方法,讓轄區的子民,再回味一下自己的豐功佳績,還可以排出一二三來。特別是現在中央要求當官的都要執政為民、要多干實事,若不趁“十大”評比的機會擺擺自己的好處,怕是一年都沒法兒讓人想想自己為官一年,都干了哪些好事兒。若不知者,我這兒可以出個現成的程序供大家參考:先利用現在通行的操作方法,來個發動群眾廣泛參與;再提出各種成功事件來,先議論一番,此時,已經實現廣而告之的目的的一半了;隨后再來一項大家有獎投票,這是個不可或缺的環節,有它一項,可以廣集各類產品廠家踴躍參加,即提供了各色獎品,減輕了舉辦此項活動的直接成本,同時也為下一步的“十大”評比最后完成,打下一個頒獎冠名的伏筆(等于下了一套,把平時指高氣揚的老板們,套進來再說);最后的高潮是舉行一范圍盡可能大的頒獎儀式,這是“十大”的點睛之筆,可以把上級領導和主管部門的領導統統請來,好吃好招待都算是師出有名了(平時若想把這么多的頂頭上司請來吃喝一頓,政治風險很大,即便請來了,大吃大喝也會有諸多不便。再說,沒什么來頭,請人家也不一定會來)。作為上級,也不過是為官者,也有各自通病,都免不了好大喜功,又不好明目張膽地作些什么可以自我張揚的事,正好有了這么個“十大”出來,名正言順地站在前臺。事兒雖然是下屬單位做的,可也是在自己的領導下。于是,在各地各部門,就不約而同地在每年最后一個月或最初一個月,同時上演了“十大”頒獎秀,且名目層出不窮。 與各地方組織的十大不同,各新聞單位也絕不放過這么一個生財機會。首先可以打著為公眾的旗號,以社會公正者自居,令發全國,讓公眾都來參加投票,以示自己的“十大”與眾不同。在我們這個個人意志不明顯,也不強調個性張揚的民族文化里,這種以公眾的名義做的事兒,往往都有很大欺騙性。媒體操作這樣的“十大”,可以說是輕車熟路,這本就是媒體首推的傳統項目,再加上國人不斷完善,所以各不同級別的媒體,操作各自的“十大”評比,都顯得十分專業,套路規范而又實際,效果明顯且屢試不爽,把把都贏。先是推出候先人、候選事及各式候選項目,廣為散布。曰:熱場。比之政府部門舉辦的“十大”又有高出的設計,因為在推出候選的人、事和項目時,媒體就已經開始贏利了。公開的,是大家面對候選者如何投票;而背地里,已經就誰能進候選的隊伍,展開了巨大的營銷活動。 作為業內人士,對“十大”評比我是有真情實感的。一旦進入了候選人開始入隊的程序時,媒體操作就已經獲得大半成功了。這背后的事兒,都是只能做不能說的。媒體是少數,而面對的則是全社會更廣泛的面,“十大”雖然有十,在中國文化里算是最大的數了,可是一旦用在“十大”評比上,就顯得少之又少,于是,各界的人和事就洶涌澎湃地向媒體涌來。按經濟學的原理一算,就知道,這是個嚴重的供需不平衡,于是就有了一個賣方市場出來了,個中因由看看“市場”上的激烈競爭就明白了。在此不便多說,因為不說你也明白?纯窗,年底年初這一段時間里,你能看到的所有媒體是不是都在說著自己的“十大”之事?基本上沒有不拿自己的“十大”說事兒的,這已經成了一個有考核性的指標了,有“十大”評比的,一般就算是比較成熟的媒體了。 媒體操作“十大”,還有個別人無法與之相比的優勢,就是可以號令天下。候選、獲獎的不必說,就是各路嘉賓,也要擠破了頭。不論多大的官,也不管你多有名,只要說是給“十大”頒獎,一個電話過去,幾乎沒有不來的。不僅不用出場費,連勞務費也全免。圖的,就給“十大”頒獎。想想吧,自己是什么人,“十大”都是些什么人?有這個“十大”在,名人都覺得臉上添了彩。于是,媒體的優勢就得以充分體現了,不僅僅是被評者要挖空心思,就是來頒獎的人,也得使出解術才能得到這樣一個風光的機會。媒體最后收獲的,自然也要遠比一般行業部門操作的“十大”收獲要大很多。這也不是什么秘密了,外人能看到的是外表,僅“十大頒獎晚會”,就足以令一些圈內人樂上半天了,同時收獲的還有與部門及政府機關首長的密切關系,都是非比尋常的。 看到此,就可以理解市場上操作的各類“十大”評比了,因為有更露點的功力性,大家一目了然,也就少了猜測。所謂十大品牌、十大商標、十大暢銷品、十大@@,都是這類,別無他意。由此看倒也簡單了,不象有些地方和行業作的那些“十大”,都要裹著外衣,雖然只是遮著一點點兒丑處,做起來卻那么道貌岸然,有時很象是皇帝的新衣,不斷地給自己打氣,做起來顯得很有精氣神兒。 這樣說完,就知道“十大”后面不能回避的利與義。由反面可以作個佐證。一般“十大”評完之后,都會時不時地有些主管部門出來表白,本部門并沒有作什么“十大”之類的評比活動,還會發個聲明之類的,說是此“十大”非主管部門之意云云。這么說,外人看是表白自己與此“十大”沒有關系,背后則多是另一種抱怨,潛詞是一種失落。這之中,也確有不合理的,就另當別論吧。 也有評“十大”評出麻煩的。有一年,我們的一本雜志,評當年十大新聞人物時,把一領導和一般的風云人物并列在一起,作成了十分之一,結果犯了大忌,本以為是幫了領導同志一個忙,結果是書生之氣太濃,弄得自己很被動,還為此作了檢查。 今年的這個媒體在進行年終的十大評比時,犯了另一個意想不到的錯。我們說“最閃亮的中國人——劉翔”、“最有勇氣和銳氣的學者——郎咸平”、“最有勇氣的官員——李金華”等等,都還算過得去,但說到最稱職的人民公仆——牛玉儒、任長霞就出了麻煩了!因為這二人都已經過世,屬于蓋棺定論的人,而此題一出,人們,特別是為官者,也都屬于人民公仆之列,有這二人的稱職在,順著摟下去,其他人不就自然而然地不稱職了嘛?這可不能開玩笑。 “十大”作到了這個份兒上,也算是到了極點了,大家都可從中學到不少知識,起碼可以由此認知中國社會的一個很獨特的層面,同時,“十大”也是外人看中國的獨特視角。聰明的人,還可以從中找到生財之路。有個姓中國姓的外國人,就是按“評”這個套路,把自己弄得人財兩旺,基本上也算是個名人了。像我把評“十大”看得這么透,自然不能免俗,最近也攢了個“十大誠信”機構評比,因為這是國家也頭疼的事兒,所以,目前進展順利。再就是等所有的“十大”評比都落停了,我準備再推出一個“十大”十大評比。把“十大”這事再掀個高潮,給今年的“十大”作個總結。弄得好,也從中掙它個十萬八萬的。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