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不出眾的貧困生其實可能更需要幫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2日 08:54 新京報 | |||||||||
日前,本報與中國扶貧基金會聯合推出了“助貧寒學子回家過年”活動,引起了公眾的強烈關注。1月10日,中國扶貧基金會副秘書長劉文奎向記者表示,目前,扶貧基金會資助高校貧困生的工作在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困惑。例如,對于高校貧困生的社會捐助工作出現了一種“馬太效應”———如果不是特殊情況,很多人都會選擇捐助名校貧困生,越是名校,國家的撥款、社會的資助和學校本身的資助,都遠遠高于老少邊窮地區的農林類高校(相關報道見昨日本報)。
社會捐助力量向名校集中,其實這樣的現象背后有更深層的社會原因。當前,社會對于學校貧困生的捐助,出現了一種“優勝劣汰”的傾向,在希望工程等許多慈善活動中,許多捐助者都會預先對受捐對象提出“品學兼優”之類的條件,媒體對于貧困生個案的報道,也常常是一些非常優秀的學生———學習成績優異、生活態度樂觀、勇于自強自立等等。名校的學生由于符合這些公眾參與慈善捐助的價值偏好,往往容易獲得受捐助的機會。 不過我們也要看到,不僅是成績優異的貧困生或名校貧困生需要社會的幫助,更多沒有“浮出水面”的貧困生———那些處于中西部高校的貧困生,那些學習成績一般甚至較差的貧困生,也需要幫助。我們不但應該幫助那些素質優秀的貧困生順利成材,更應該幫助那些成績并不優秀的貧困生走出人生的泥潭。 教育部高校學生司綜合處處長張浩明去年表示,“大學校園貧困已成為越來越引人關注的社會問題,直接影響到貧困生的學習成績和就業機會”。可以看到,貧困對于一個人來說,是逆境,能突破這種逆境獲得學業的成功的人畢竟只是一部分,還有許多人則在逆境之中難以自拔:一來,經濟的貧困已經嚴重影響了貧困學生正常的學業,正如本報報道中提到的貧困生小龍(化名),20元是用來報考六級還是留下來當一個星期的生活費,這個問題嚴重困擾著他。此前,有大學的調查顯示,貧困生的學習狀況出現了兩極分化,少數成績優異,多數為中等偏下。在華南師范大學,甚至出現了30%貧困生的學習科目需要重修的現象;二來,知識面狹窄以及交際鍛煉不足,加大了貧困生打工掙錢維持生計的難度,他們整日為生活而奔波,反過來又影響了學習。而在那些中西部高校,由于當地經濟欠發達,高校貧困生找份兼職工作,則更加艱難。 可見,學習成績不好,難以自強自立,生活態度消極,這很多時候不是那些“水面之下”貧困生的錯,這其實是貧窮對他們所造成傷害的一部分,社會不應該忽視他們。 所以,當學校在與慈善機構合作進行捐助活動時,當媒體在報道貧困生的困境時,有必要、也有責任讓這些并不優秀的貧困生也“浮出水面”,公眾也應該轉變觀念,拋棄“好生差生”的偏見,向這些并不優秀的貧困生施以援手。 此外,政府特別是教育主管部門也應該對目前高校資助貧困生制度進行完善和改革,在擴大獎學金的發放范圍,幫助優秀貧困生的同時,也應大幅度增加助學金的總量,規范助學金發放制度,使那些成績較差者也能獲得幫助。 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是平等的,不管他是優秀還是平凡,只要當他面臨著彷徨、無助,只要他正被生活的困境所煎熬,我們都有責任向他們傳遞社會的關愛。這一理性的人文關懷準則,應該為每個人所牢記。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