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公款拜年痼疾須下猛藥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1日 13:49 紅網 | ||||||||
隨著春節的日漸臨近,從中央到地方遏制“公款拜年”的通知、禁令也一則則,一條條,季節性地紛紛出臺。繼元旦前夕“兩辦”、中紀委下發通知,要求各級黨委、政府不得搞相互走訪等拜年活動之后,陜西、 河南、遼寧、江蘇、四川等省也專門下發文件,進一步明確不準下級部門給上級領導拜年,不準下級部門借拜年之機宴請上級領導,對節日期間違規收受禮品、禮金的人,一律先行免職,再按規定處理。(1月8日《成都商報》)
按理說,親朋好友、上下級之間拜拜年,互致節日問候,借以融洽關系,增進感情,本無可厚非。但近年來,這種原屬于個人消費的友善行為,卻由“私”而“公”,變成了一股影響極壞的腐敗之風——公款送禮。這種變味的“拜年”法,“拜”疏了黨群干群關系,“拜”歪了黨和政府的形象,“拜”壞了黨風和社會風氣,群眾對此頗有怨言。 “公款拜年”名目繁多:有的往上級部門送土特產,名曰做廣告,擴大地方知名度;有的給有權部門和個人送“信封”、發“獎金”,名曰資詢費、指導費;有的給有權人家的老人、小孩塞紅包,名曰“壓歲錢”;有的是單位之間互相送禮,公家出錢,個人得利……不少單位的領導在“公款拜年”的檔次上互相攀比,從農副產品、名煙名酒到彩電冰箱、金銀首飾、有價證券等,無所不敢,無所不為。 “公款拜年”者的托詞大多冠冕堂皇,但終難掩蓋其背后包藏的險惡用心:有的是投桃而報李,搞感情投資,以期日后得到領導“關照”和“提攜”;有的是為了小團體利益,借拜年來封上級的口,以博得好名聲;有的則是為了中飽私囊,小額“拜”年,大額報帳。歸結起來說,拜年只是某些人謀私的一個幌子,他們真正要拜的不過是權、錢、名罷了。 為遏制此風蔓延,上至中央下至地方,都三令五申,嚴加禁止,但收效甚微。在這些冠冕堂皇的“四不準”、“五不要”、“八嚴禁”的背后,公款拜年勢頭不減,“含金量”也越來越高。少數私欲膨脹的“公仆”,也早就對此等例行公事的“行政辭令”產生了“抗藥性”,在“公禮”橫行的春節前后,大肆斂財。 由此可見,遏制“公款拜年”,真正缺少的并不是通知和禁令,而是嚴格按通知和禁令狠抓落實的決心和行動。好在有關部門已經找準了“病因”,在最近下發的通知、禁令里,處理的范圍和硬度不再是“一般”或“原則上”,而是“一律”;處理的標準是“先行免職”,而不再是“批評”“教育”。如果節后,那些公款拜年或違規收禮品、禮金的人果真被“一律”“先行免職”時,有關的通知、禁令才能成為一道“防火墻”、“高壓線”,具有震懾力和殺傷力! (稿源:紅網) (作者:高福生)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