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2005年時政關鍵詞猜想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0日 13:44 中華工商時報

  劉武俊/文

  和諧社會就是一個有能力解決和化解利益沖突,并由此實現利益均衡的社會。利益表達和利益博弈乃是維系和諧社會利益均衡格局的兩大制度性基石。

  “透明”是一個具有陽光般質感的詞語。公開是透明的前提,滿足公眾的知情權是透
明的目的。2004年掀起的“審計風暴”有望給2005年的中國帶來一股陽光般明朗的“透明”之風。

  落實“以人為本”的關鍵究竟在哪里?筆者認為關鍵在于建構公共服務型的親民政府。

  調解制度是被譽為“東方一枝花”的中國傳統經驗,有望在2005年重新煥發生機活力。在公眾法治觀念增強,法律意識提升的背景下,我們在提倡訴諸法律,“法庭上見”的同時,調解將有望重新成為解決社會糾紛矛盾的主流渠道。

  2005年是充滿期待、希冀、誘惑和夢想的一年,中國社會的政治、法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都將給國人帶來新的驚喜、新的憂慮。筆者試圖從時政觀察家的視角提煉出2005年國人值得關注的幾個關鍵詞,和諧、透明、人本、調解———這幾個時政關鍵詞或許將伴隨我們度過已經開始的2005年社會進行時。這或許是一種猜想,這種猜想的現實性究竟如何讀者們不妨拭目以待。

  和諧

  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所謂“和諧社會”就是“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和諧社會”已經成為媒體津津樂道的一個關鍵詞,一個充滿溫馨,具有親和力的詞語。“和諧”這一頗具東方智慧的詞語進入了中國執政黨的重要文件,作為重要的執政理念。同時,“和諧”將對政府公共管理乃至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和諧”乃是幸福之源,“和諧”有望成為2005年中國社會的流行詞語。2005年,中國正走在通向和諧社會之路上。

  “和諧”之“和”首先是調和不同利益沖突之“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必然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催生不同的利益主體,形成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各自的利益必然帶來權利意識,權利意識必然導致政治訴求,不同社會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也大量出現。因此,必然要求妥善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和諧社會就是一個有能力解決和化解利益沖突,并由此實現利益均衡的社會。利益表達和利益博弈乃是維系和諧社會利益均衡格局的兩大制度性基石。在利益主體多元化的今天,利益表達的問題,尤其是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問題,已經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建立起暢通有效的利益表達機制,無疑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首要環節。而和諧社會的利益均衡格局主要是社會中不同群體利益博弈的結果。要協調不同利益主體的沖突,實現良性的利益博弈,有必要建立起政府與民眾的良性互動關系。

  透明

  “透明”是一個具有陽光般質感的詞語。公開是透明的前提,滿足公眾的知情權是透明的目的。2004年掀起的“審計風暴”有望給2005年的中國帶來一股陽光般明朗的“透明”之風。據報道,2004年1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了2003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審計查出問題整改情況的匯報。會議指出,國務院高度重視審計查出問題的處理和整改工作,多次強調要堅決糾正存在的問題并切實加以整改,一定要給全國人大和人民群眾一個認真負責、實事求是的答復。會議強調,對今年審計查出問題的整改工作要繼續抓緊落實。該收繳的款項要盡快收繳,該追究責任的要進一步查處。未完成整改的,要抓緊整改。查處和糾正工作必須在2005年一季度基本完成。會議決定,將審計查出問題的整改情況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

  “審計”曾經是個百姓比較陌生的專門術語,通俗地講,“審計”其實就是特殊的“體檢”———給政府和企業的經濟“體檢”,在X光式的“審計”體檢中,一切經濟問題都變得透明。2004式“審計風暴”曾經振奮人心,不怕得罪人的“鐵石心腸”的國家審計署負責人李金華也因此成為國人普遍尊敬的新聞人物。需要指出的是,公布審計查出的問題固然重要、固然大快人心,而有關部門徹底糾正問題并切實加以整改更有必要。“一定要給全國人大和人民群眾一個認真負責、實事求是的答復”,國務院如此鮮明的表態令國人

  欣慰,也彰顯了法治政府的形象。我們期待2005年國務院有關審計整改問題的承諾真正得以兌現。

  正在逐步推行的新聞發言人制度也給政府工作的透明化和打造“透明政府”創造了條件。2004年歲末,國務院新聞辦主任趙啟正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國新辦、國務院各部門和省級政府三個層次的新聞發布體制已基本建立,這份名單涵蓋了外交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公安部等62個已經建立起新聞發布制度的國務院部門,共有75位發言人“榜上有名”。外交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教育部、公安部等62個國務院部門建立了新聞發布制度,設立了新聞發言人,目前共有75位發言人。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首次對外公布了國家機關現有全部新聞發言人的名單和通訊聯絡方式。據介紹,北京河北內蒙古等23個省區市建立了新聞發布制度,北京、天津西藏等20個省區市設立了省級政府新聞發言人。新聞發言人將無疑成為2005年中國社會頗受公眾矚目的重要角色。

  值得關注的是,在大力推進政務公開的同時,黨務公開也在積極推廣,“透明政黨”正在成為我們執政黨建設的努力目標。2004年頒布實施的《中

  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規定:中央政治局會議的內容,根據需要以適當方式在一定范圍內通報或向全黨通報。這一規定顯然對于推進黨務公開和建設“透明政黨”意義非凡。

  從“審計風暴”到新聞發言人制度,中國社會在走向透明方面確確實實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人本

  所謂“人本”就是“以人為本”的簡稱。“以人為本”的人本思想已經成為我們執政黨奉行的科學發展觀

  2004年歲尾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05年須抓緊做好“十一五”規劃和二○二○年遠景目標的制定工作。據報道,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在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上做主題報告時說,“十一五”(二○○六至二○一○年)規劃編制出發點將從偏重于物質財富增長,轉向更加重視人的發展,將堅持以人為本的出發思想。馬凱同時明確指出,加快發展不能以損害后代的發展為代價。馬凱強調,“十一五”規劃應處理好當代與后代、本屆政府任期目標與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關系,明確加快發展不能以破壞自然界的平衡為代價,亦不能以損害后代的發展為代價。“十一五”總體規劃綱要2005年底前亦將報國務院審議。筆者認為,正在醞釀編制的“十一五”規劃彰顯了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值得期待。

  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規劃中,靜態的經濟指標固然重要,但人這一動態的因素才是最重要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歸根到底是人的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觀,這是有血的教訓總結出來的科學結論。片面追求經濟快速增長,而忽視人民群眾的承受力甚至以犧牲生命為代價換取所謂的經濟繁榮,絕對是步入誤區。近年來,發生在煤礦、煙花爆竹廠的重特大安全生產責任事故可謂此起彼伏,少數地方政府為發展煙花爆竹、煤礦等地方特色產業,將安全生產置之度外,不顧工人的死活,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與任何一個遇難者鮮活的生命相比,與被無數生命染紅了的“安全生產”這個鐵的戒律相比,任何經濟效益都永遠是次要的,任何以GDP為借口的辯駁都是蒼白的。

  落實“以人為本”的關鍵究竟在哪里?筆者認為關鍵在于建構公共服務型的親民政府。也就是說,要按照以人為本發展觀的要求,政府實現由經濟建設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以及由行政管制型向合作服務型的轉變。惟有各級政府做到“以人為本”,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才會呈現出良性發展的態勢,和諧社會的構建才會成為現實。

  調解

  調解制度是被譽為“東方一枝花”的中國傳統經驗,有望在2005年重新煥發生機活力。在公眾法治觀念增強,法律意識提升的背景下,我們在提倡訴諸法律,“法庭上見”的同時,調解將有望重新成為解決社會糾紛矛盾的主流渠道。

  中國有句古語:“和為貴”。誠哉斯言,“和為貴”乃是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建設和諧社會值得借鑒的傳統東方智慧。被譽為“東方經驗”的調解制度在中國具有源遠流長的悠久傳統,遺憾的是,在訴訟主義成為法律界精英竭力推崇的主流法律意識形態,法院成為被司法改革時代塑造的偶像的背景下,傳統的調解制度如今似乎正陷入頗為尷尬的發展困境。在某些法律精英分子看來,傳統的“和為貴”式的調解似乎是與現代法治觀念格格不入的不合時宜的陳舊觀念。可以說,相對于明顯處于強勢地位的訴訟制度而言,調解制度堪稱糾紛解決體系中每況愈下的“弱勢制度”。

  在成熟的法治社會,糾紛解決機制通常由訴訟的、行政的、調解的、仲裁的以及自救的等多元化形式構成,并且糾紛解決趨于社會化。可見,糾紛解決權不宜也不可能由法院一家大包大攬甚至壟斷,訴訟外糾紛解決機制應當在糾紛解決體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換言之,我們應當重視基層民間調解在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中的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充分發揮基層調解組織和專職調解人員在調處民間糾紛中的作用。

  總體而言,訴訟是對抗性的,而和解是合意性的。相對而言,非訴訟方式具有便捷、經濟、節約司法資源等優勢,或許更重要的是,非訴訟方式可能達成滿足雙方需要和利益的協議,可能實現雙贏的目的。當然,調解不應是權威壓制型或者違背法律精神的“和稀泥”式的,而應當是當事人意識自治型的,尊重當事人意識自治應當是現代調解制度的核心理念。

  在訴訟成為現代法治社會主流法律意識形態和主流法律話語的背景下,重估和解的價值,重視和解、調解等非訴訟方式在糾紛解決機制中的作用,實現中國傳統調解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顯然是中國法治進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用句中國式的政治話語講,調解工作的政治意義在于妥善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社會意義在于“維護社會穩定”。從微觀上講,調解其實是一門兼容情、理、法的“化干戈為玉帛”的藝術;從宏觀上講,調解堪稱“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和諧統一的治理之道,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特殊的技術手段。筆者相信,2005年中國社會“和為貴”式的和解和調解將重新流行起來,傳統的調解制度完全可以煥發新的青春。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印度洋地震海嘯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楊振寧登記結婚
意甲在線足球經理游戲
2005新春購車完全手冊
歲末年初汽車降價一覽
2005年新春購房指南
2004地產網絡營銷盤點
天堂II 玩轉港澳指南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