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億美元的背后的WTO緊箍咒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09日 16:07 《財經時報》 | |||||||||
至2004年10月底,共有26個國家(地區)發起了177起針對或涉及中國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及特別保障措施調查案件,直接涉案產品的出口金額超41.9億美元;中國的貿易收支狀況完全被進口大宗商品的數量所左右;中國加工貿易的飛速發展背后隱藏著很大的隱憂,其中之一就是加工貿易的發展并沒有能帶動中國的其他產業同步發展;入世進入“后過渡期”,中國將面臨嚴重的挑戰,而中國的外貿收支將可能在2005年出現真正的逆差
本報記者 鈕鍵軍 10000億美元! 對中國來說,今年這個接近一年國內生產總值的外貿總額足以讓國人眉開眼笑。但是,對于產業界來說,或許更多的是強作歡顏。 令產業界擔心的是,目前飛快的外貿發展已經給中國帶來了很多麻煩,即隨著外貿的迅速發展,中國面臨著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同時使得中國在國際貿易談判中總是處于被動的地位。 據一位知情人士向《財經時報》透露,按照商務部的計劃,原本為此次外貿過萬億美元準備了慶祝儀式。不過,這一計劃最后被國務院領導否決,其主要原因在于,剔除加工貿易后,中國的貿易收支實際上是處于逆差狀態。 同時引起上層關注的是,面對“入世后過渡期”,中國如何保證外貿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摩擦頻仍與大起大落 在商務部10月底發布的《中國外貿形勢報告(2004年秋季)》中,商務部有關部門預計,2004年中國的進出口總額將肯定超過1.1萬億美元,但中國外貿飛速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后果——貿易摩擦頻仍。 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局長王世春此前在一次論壇上表示,中國現時已進入貿易磨擦多發期,國外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貿易救濟措施對中國部分產品出口構成重大障礙。 據商務部統計,自加入WTO至2004年10月底,共有26個國家(地區)發起了177起針對或涉及中國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及特別保障措施調查案件,直接涉案產品的出口金額超41.9億美元。 以反傾銷為例,從1995年WTO成立至2004年6月,WTO成員方共發起反傾銷調查立案2537起。其中涉及中國的共286起,超過立案總數的1/7,中國已連續10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數量最多的國家。同時,國外對華貿易救濟措施調查的個案涉案金額逐年攀升,金額過億美元的大案不斷出現。 此外,目前國際社會也提出對中國的出口補貼提出了質疑。 對此,原商務部條法司司長張玉卿表示,這只是一個試探性的開始,一旦成功,中國對加國出口將不容樂觀。他強調在反傾銷案中,應高度重視反補貼問題。打掉反傾銷中的非市場經濟地位,取得市場經濟待遇的問題,如同成語‘螳螂捕蟬’中的‘蟬’,而反補貼就像‘黃雀在后’的‘黃雀’。要警惕在‘捕蟬’的時候,又被‘黃雀’捉住,腹背受敵。 大起大落背后的大宗商品 而今年外貿的“萬億美元”成績背后同時隱藏著另外一個重大問題:外貿收支的大起大落。 今年1-4月,中國單月的外貿統計都是逆差,其中2月份的逆差最大,達到79.9億美元。盡管在之后中國單月的貿易收支都保持順差,但直到9月份,中國的貿易收支才恢復到順差狀態。而到10月底,中國的貿易順差為109.7億美元。 但一些人士對此表示了擔憂,因為中國的貿易收支狀況完全被進口大宗商品的數量所左右。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每年進口石油約350億美元,是外貿逆差的主要來源之一。 同時,中國進口大宗商品的采購機制也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媒體開始呼吁中國盡快參與到大宗商品的國際定價權的制定中,否則“中國將為大量進口支出大量的不必要成本”。 據有關人士透露,在目前的國際市場上,中國都是商品價格的被動接受者,而一些國際投機者利用中國急需商品的時機,趁勢抬高價格,從中牟取暴利。 而作為中國大宗商品進口的主管部門國家發改委的有關人士則在8月表示,中國將采取多種措施:增加期貨訂貨的比重,財政撥款建立國家儲備等方式,來緩解中國在大宗商品國際定價權的缺失問題。 而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則在11月的一次講座中表示,中國已經開始了新的操作方式,“悄然進口”小麥的方式將可能成為中國今后采購大宗商品的主要方式。 而對于增加期貨訂貨的方式,則有可能因為12月份發生的中航油事件而擱淺,因為中國主管部門一直擔心擁有期貨交易權將導致中國企業參與國際投機活動,從而使國家利益受到損失,“因為中國的企業對于期貨操作并不熟悉” 。 加工貿易困局 此前中國媒體的文章中一直提及“外貿依存度”問題,但近年來這一詞匯逐漸淡出了中國人的視野。 有關專家指出,由于中國外貿中,加工貿易的比重過大,所以使得此前一直提及的“外貿依存度”成為一個失真的指標,中國主管部門對于加工貿易是否要繼續發展存在疑慮。 但隨著中國的就業問題以及中國今年年初實行新的出口退稅政策,無論中國的官方還是貿易商們,都對加工貿易重新傾注了新的熱情。 由于中國實施了新的出口退稅政策,一些商品的退稅率都出現了下降,出口商為了能保證自己的利潤,紛紛轉而進行加工貿易。而中國主管部門也提出了產業鏈延長的理論,希望通過產業鏈的延長來促使加工貿易提升中國的產業結構。 根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2004年1-10月,中國加工貿易出口同比增加了34.7%,而加工貿易進口則增加了37.5%,都高于同期其他貿易方式的增長速度。 但中國加工貿易的飛速發展背后隱藏著很大的隱憂,其中之一就是加工貿易的發展并沒有能帶動中國的其他產業同步發展。有關人士指出,盡管中國的貿易收支目前保持著順差,但如果剔除加工貿易因素,中國的貿易狀態實際上是逆差。 另外一個隱憂則是,中國的加工貿易面臨著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今年年初,在廣東地區出現了少見的“民工荒”現象。為了能保證勞動力供給,廣東省甚至出臺了提高最低薪金的措施,希望通過增加薪金的方式來吸引農民工重新回到廣東 。 后過渡期任務重重 從2004年12月11日開始,中國已經進入了入世的“后過渡期”階段。在這期間內,中國的市場開放速度將迅速加快,國內產業將面臨比此前更大的沖擊。 根據中國的入世承諾,中國將進一步取消進口配額,同時降低關稅。因此,專家認為汽車等行業都將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中國政府如何在保證履行入世承諾和保護國內產業之間尋找平衡點,同時中國外貿的迅速發展造成的國際貿易摩擦的增多,也考驗著中國有關主管部門的智慧。根據商務部預測,明年中國的外貿增速將以15%的速度增長。 但參與《新外貿法》制定工作的商務部原條法司司長張玉卿認為,新的《外貿法》已經為中國主管部門如何應對后過渡期提供了法律依據。歷時4年多的修訂工作,中國新的《外貿法》于今年7月1日開始正式實行。 張玉卿今年8月在一次《外貿法研討會上》指出,對于保護國內產業的問題,新的外貿法已經賦予了中國外貿主管部門行使諸如美國的特別301條款的法律權利,對外國商品對中國市場的沖擊給予保護。而對于外國對中國商品可能實施的“無理”報復措施,中國政府也可以根據新的外貿法實施反報復。 但商務部的有關部門依然不敢掉以輕心。據悉,商務部公平交易局正在加緊制定中國第一個產業損害預警機制,而各地也正在制定針對性強的《WTO后過渡期行動綱要》。 而商務部研究院的一位研究員對于2005年中國的貿易收支狀況表示些許的悲觀。他認為在中國取消很多商品的進口配額以及進一步降低關稅后,中國的進口將在明年出現爆發性增長,而中國的出口增速則將不會有太快的增長。他預計中國明年的外貿收支可能會出現逆差,而數額將在100億美元以上 。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