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發行變法:一家通吃不算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09日 14:51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乾豐編輯:汪華峰 新一屆發審核委候選人名單亮相,同時通道制被廢止,保薦人制度開始獨立實施。從審批制到通道制用了9年,從通道制到保薦人制度又用了3年,而發審委的候選人名單從保密到公開只用了一年。由此可見,由內向外的變革顯然更容易推進,當然,這也的確需要像“王小石”事件這類的契機。
人們對證監會所致力推進的新股發行改革原本抱有厚望,而對目前的所謂階段性成果,市場顯得頗不以為然。在新浪的一項專項調查中,當被調查者回答如何評價中國證監會推出新的發審委委員候選人名單、如何看待目前中國的發審委制度時,選擇持保留意見一項的比例為97%,選擇非常完善透明和相對完善透明選項的竟然為零。對于這樣的評價,筆者認為還算公平。 實際上,目前的發審委工作更像是一個“流程”。發審委審核的并非是企業本身發展的好壞,而是申報資料準備情況如何。也正因如此,這就使得那些擬發新股和再融資企業在面對發審委的時候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粉飾資料”上面。而通道制也早已成為券商訴苦的重點。不少券商投行高層人士都認為通道制存在計劃分配的痕跡,實施兩年多都沒有被真正調整過,無法體現合理的優勝劣汰。許多投行業務不過硬的券商并沒有出局,反而利用通道資源的稀缺制造出尋租的機會。因此,借助推行保薦制的東風,解決現有通道制痼疾,是多數券商的期待。 從西方股票市場的發展史上看,股票誕生后最初的體現就是財產權受益權的所有憑證,是市場定價的交易方式。股票市場就是股票的定價場所,是股票交易流通的地方。初始的股票交易更像是小商販的倒買倒賣。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華爾街仍然保留的人工報價方式,與自由市場的小販叫賣沒有什么重大區別。 而股票的融資性功能的誕生,是與債券的融資性功能結合借鑒后產生的。歷史上曾經有既有債券特征、又有股票特征的中間產物(優先股的一種)。而現代社會的股票融資性功能的誕生(也就是人們現在說的IPO股票發行),則是經過長期演變后才出現的。中國股市由于是嫁接過來的,并沒有經歷過從低層次市場到高層次市場的過程,并不是自發建立,所以建立時就有很強的行政色彩,在新股發行環節體現得尤為明顯。而未來的改革方向恰恰是要把定價的權力還給市場,把新股發行在行政渠道中運行的模式轉變為在市場渠道中運行。而市場一直期待的全流通發行或準全流通發行(預設全流通預期),正是不二選擇。 如今,發審委的神秘和買賣通道都已經成為了歷史,但市場為什么還不買賬呢?答案很簡單:這些方式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新股的市場定價問題,新股發行上市即跌破發行價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有人把股權分裂(置)現象扭曲下的中國股市的新股發行,比喻為一個病入膏肓的“癮君子”,明知道“鴉片”的危害,但總抵擋不住吸食幻覺的誘惑;明知道吸煙有害健康,但香煙的誘惑總讓他抽一口再抽一口。如同有人證明著吸煙也有好處一樣,甚至有許多人也反過來證明著“股權分置”的新股發行所帶來的各種好處。 實際上,就如同“吸煙”與“吸毒”,危害的是人的整個身體一樣,股權分置下的新股發行,危害的是整體的資本市場,傷害的是廣大的普通投資者。而“圈錢者”和諸多利益關系者的受益也只是暫時的。畢竟,在市場經濟的體系中,多贏的格局才能持久,一家通吃的現象注定無法維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