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億人口的警鐘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06日 09:59 人民網-江南時報 | |||||||||
白劍峰 1月6日凌晨,我國第十三億個小公民誕生了。一聲嘹亮的啼哭,宣告了這樣一個事實:我國不僅完成了20世紀末將總人口控制在13億以內的目標,而且使中國13億人口日和世界60億人口日到來的時間各推遲了4年。
13億是一個令人喜悅的數字。因為它遲來了4年,所以顯得彌足珍貴。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開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經過30年的艱苦奮斗,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過快增長。1970年,我國婦女總和生育率為5.8,一對夫妻平均生育5.8個孩子;90年代以來,婦女總和生育率穩定在1.8左右,比30年前一對夫婦平均少生了4個孩子。30多年來,我國共少生3億人,節約的撫養費用就達7萬億元,可用于醫療衛生、科技教育、社會福利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國民整體生活質量。中國不僅維護了自己的生存權和發展權,而且為穩定世界人口作出了貢獻。正如一位外國專家所說的:“中國所發生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世界將發生的事情。” 13億又是一個令人憂慮的數字。13億人,要消費,要上學,要就業,要住房。有了13億這個龐大的“分母”,再大的“蛋糕”也要被切成很小的份額。原本緊張的水、耕地、森林等資源將愈加稀缺,“地大物博”成了“地大物薄”。例如,我國總人口為世界的1/5強,人均耕地面積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5。自1997年至2004年,我國耕地減少了1億畝,人口卻增加了7000萬,這一增一減,使人均耕地面積更加捉襟見肘,糧食安全受到很大威脅。生態環境的負荷也越來越重,“局部改善、整體惡化”的趨勢更加明顯,有限的環境資源難以承受人口的增長。這是一個意味深長的方程式:13億既有“放大效應”,也有“縮小效應”。這就提醒我們,在任何時候,想問題、辦事情都不能脫離人口多、底子薄這個基本國情,只有統籌兼顧人口與經濟、資源、環境的關系,才能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站在13億人的角度看問題,視角不同,結論也不同。透過13億,我們就會更加深刻地理解大與小、多與少、貧與富的辯證關系。例如,一些地方“圈地”搞開發,從局部看,減少一小片耕地,似乎并不會影響國家糧食安全;但從全局看,如果每個地方都如此蠶食耕地,中國13億人的吃飯就成了天大的問題。又如,我國許多餐館流行一次性木筷,從一個人來說,多用幾雙筷子似乎沒什么值得大驚小怪,但從全國來說,如果每人使用一雙,加起來就要毀掉一大片森林。這說明,在一個人口大國,再小的浪費,乘以13億都是天文數字;再雄厚的家底,除以13億都顯得微不足道。而從積極的角度看,再小的節約和善舉,乘以13億都是一筆驚人的財富。例如,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中,如果每個工廠節約一寸地,每畝農田節約一立方米水,每個家庭節約一度電,那將為社會“增添”多少資源;在各種自然災難面前,如果每個人都能伸出一雙援助之手,那么,13億人的力量將會成為拯救世界的“方舟”。 13億,一張了不起的答卷,一聲催人猛醒的警鐘。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