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中國所面臨的人口壓力仍須高度重視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06日 08:20 新京報

  今天凌晨零點,隨著北京婦產醫院的一聲呱呱嬰啼,中國迎來了第13億人口日。從1995年的12億到現在的13億,10年間中國人口增長了1億。如果不是近20余年來堅定不移地實行計劃生育的國策,減少了3億人口的出生,第13億人口日將提前10年在中國到來。我們在為節育政策取得成功而慶幸的同時,還應該看到,未來中國的人口形勢依然嚴峻。

  至少在21世紀上半葉的漫長時間段內,中國都將面臨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的人口壓力
。一個是,人口增長的勢頭仍未消失。雖然近年來,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持續不懈努力,中國人口結構已轉變成低出生率、低自然增長率、低死亡率的“三低”局面,但與低出生率相伴生的,卻是高增長量。由于中國人口基數過于巨大,中國人口增長的絕對值,在未來一些年份內,仍將保持在每年1千萬左右,預計到2035年前后,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峰值,至此,中國人口才將可能實現零增長。

  人口增長僅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未來中國的人口轉型,將可能給中國社會帶來更大的壓力。人口不僅要看其數量,還要看其構成,隨著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中國由傳統農業社會向工商業社會轉型,在未來二三十年內,農業人口將逐漸轉換成工商業人口,城鎮取代農村成為中國社會的主體。大量人口從農村涌入城市,人口在生產和生活方式上的大規模改變,將比單純的人口增長,更容易引發人與資源的緊張。從以往先發國家的近現代社會轉型歷程來看,包含在社會轉型中的人口轉型,本身就意味著人均資源需求量的大幅上升,在社會的物質資源供給量無法及時跟上的情況下,就將引發一系列嚴重社會問題,如失業、資源短缺、環境惡化、住房緊張、交通堵塞等等。

  實際上,在今后相當長時間內,人口增長和人口轉型對中國社會所造成的沖擊,可能比以往更大,而不是更小。人口增長本身就意味著對資源需求的上升,同時,人口轉型中的資源成本,因城市生活方式取代農村生活方式,也將成幾何級數成倍提高。越是現代化,越不能低估人口壓力。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人均資源極為短缺的國家來說,在人口問題上戒除盲目樂觀,謹慎地處理好人口增長與轉型中的諸多問題,特別是人口與資源的緊張,就顯得特別重要。

  如何緩解人口與資源之間的緊張,盡力使中國的人口增長與轉型走上平穩發展的軌道,避免中間產生難以控制的社會沖突?將人口問題繼續作為一項關系國家長治久安的大問題,從國家戰略上做出宏觀長遠規劃,并采取切實有效措施,仍大有必要。

  從目前的情況看,在未來年份內,至少這兩項工作,應納入國家政策范疇,從戰略上做出有力安排:其一是堅持了20余年之久的計劃生育人口國策,仍應堅決推行,不可松懈。隨著中國人口出生率的降低,近一兩年來,放寬計劃生育政策,允許生育兩胎的呼聲,時有所聞。實際上,中國的人口形勢,遠未到可以這樣樂觀對待的時候,在各種社會保障制度還沒有在中國有效建立、人的生育觀念還沒有根本修正的情況下,人口政策的放寬,給人口增長可能帶來什么樣的前景,可想而知。

  只有在一邊大力控制人口增長,一邊繼續致力于國家建設,當中國真正進入小康社會、同時中國人的生育觀念也全然改觀之后,中國在人口問題上的基本國策,到那時才或許可以稍有放松。

  其二是要想方設法采取各種途徑,減少人口轉型對社會資源的巨大需求。在這方面,觀念和意識的變革是一個組成部分,通過學校和社會教育,在全社會培養健康積極的生活觀念,形成節省儉樸的生活風尚,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為人口轉型與資源緊張的矛盾,創造出可行的其他出口。比如,吸收近些年加大高等教育招生數量的經驗,將這一政策延伸至中學教育,提高高中階段的入學比率,使學生進入社會的年齡段普遍拉長;或者建立各種培訓機制機構,為不能及時就業的中學生乃至大學生,提供體制內外的就業培訓渠道,這些措施的實行,可以起到推遲就業、從而減輕就業壓力的功效。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人口新聞




新浪財經24小時熱門新聞排行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印度洋地震海嘯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楊振寧登記結婚
意甲在線足球經理游戲
2005新春購車完全手冊
歲末年初汽車降價一覽
2005年新春購房指南
2004地產網絡營銷盤點
天堂II 玩轉港澳指南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