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思想發展山區特色經濟將大有可為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04日 11:10 南方日報 | |||||||||
作者:劉日知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時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根據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和省委九屆五次、六次全會精神,結合梅州山區的實際,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加強梅州地方各級黨組織的執政能力建設,應注重做好以下工作:
立足長遠打算,堅持不等不躁 加快梅州經濟發展,既面臨不少有利條件,更面臨區位條件比較差、觀念相對落后、人才缺乏、人口基數大等方面的客觀制約因素。為此,我們要牢固樹立“不等不躁”的指導思想。不等,就是要增強責任感、緊迫感和危機感,克服“等、靠、要”思想,樹立創造條件、加快梅州發展的雄心壯志,以積極主動和有所作為的精神狀態,抓住一切有利條件,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推動經濟快速發展,逐步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不躁,就是要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立足長遠打算,長期艱苦奮斗,在推動山區經濟發展的進程中扎扎實實,穩中求進,逐步實現未來發展目標。 實施“開放梅州”,擴大招商引資 要抓住構建泛珠三角經濟合作圈的機遇,更加深入有效地實施“開放梅州”戰略,以更高的層面和更開闊的視野來認識和解決山區經濟發展問題,擴大山區經濟的對外開放,堅定不移地抓好招商引資。擴大范圍抓招商——加強珠三角、粵港澳、廣州、閩粵贛等地區的招商引資工作,主動而有選擇地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擴大招商引資空間。創新方式抓招商——在落實部門招商責任制的同時,積極探索專業招商的新路子,推動政府招商、全民招商向專業招商、市場招商轉變。優化環境抓招商——守諾誠信,切實抓好有關政策措施的落實,進一步轉變機關作風,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讓外來企業真正進得來、留得住、辦得好。同時,采取得力有效的措施,激活民資,讓市內的民間資本得到充分釋放。 加快結構調整,發展特色產業 一是探索創新工業發展模式。堅持把工業作為加快山區經濟發展的核心和龍頭,認真總結我市工業發展的歷史經驗與教訓,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在大力發展資源特色工業的同時,依靠科技進步,積極發展輕型工業、加工業、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拓展發展空間,推動山區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推動工業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以高代價增長向低代價增長轉變。在繼續抓好四大支柱產業(煙草、電力、建材、電子信息)的基礎上,按照有關專家的建議,探索構建沿梅江經濟走廊、沿國道經濟走廊、沿大外環三大經濟走廊,完善工業整體布局;高標準建設好梅縣高新技術開發區、東升工業園區、蕉華工業園區等三大園區,提高市、縣工業的聚集度。 二是挖掘發展特色農業。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這個中心,轉變思維方式,深入挖掘農業的增長潛力,推動全市農業從量的增長向質的提高,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在搞好糧食生產的同時,加快建立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體系,加強現有金柚、茶葉、荔枝、青欖等的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益;抓好油茶、臍橙、青蒿及山地雞等新的農產品基地建設,加快發展新興特色農業。切實解決當前龍頭企業過小、過散、帶動能力不強的問題,集中精力、財力,重點扶持發展規模大、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認真總結推廣蕉嶺建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成功經驗,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切實解決好資金、技術問題,推進優勢農產品的深度開發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三是搞活繁榮第三產業。以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為契機,加快發展商貿、服務、中介、信息等第三產業。 堅持重心下移,壯大縣域經濟 把扶持壯大縣級財政、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作為全市發展的重中之重。確立一個正確的思路——市委、市政府及掛點領導,要積極幫助各縣(市、區)研究和理清發展思路,明確發展定位,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在改革發展中碰到的各種實際困難和問題。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全面落實省、市的有關政策措施,堅持重心下移,擴大縣級自主權。建設一個好班子——選好配強縣級領導班子,并保持相對穩定。建立健全縣域經濟發展的考核評價體系,把縣域經濟發展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開發客家文化,打造“世界客都” 圍繞打造集客家文化之大成的“世界客都”和客家人的心靈家園,大力推進客家歷史文化資源的研究、開發、整合。加快劍英紀念館和黃遵憲紀念館(公園)的擴建,確保到2007年首期建成開放。抓緊客家博物館的報批立項,搞好客家民居、民俗的開發利用。精心策劃好明年舉辦的客家文化節,讓世界更好地了解梅州,讓梅州更快地走向世界。整合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體育館、影劇院等文化設施資源,提高利用水平和使用效益。支持民營企業大力發展文化娛樂、文化旅游、文化會展和藝術教育等文化產業。建設足球后備人才訓練基地,重振“足球之鄉”雄風。打好名人牌、文化牌、民俗牌,發展名人旅游、文化旅游、民俗風情旅游。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