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井之盲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02日 15:52 經濟觀察報 | |||||||||
仲偉志 作者:《經濟觀察報》首席記者 2004年10月20日,大平礦難,亡148人。10月22日,在大平煤礦附近的一家賓館內,我在一個同行的電腦中看到了一部名為《盲井》的電影。盡管它在柏林得過銀熊獎,但我此
《盲井》是李楊的作品。故事發生在河南礦區,有兩個人靠害人賺錢,先是將打工者誘騙到礦區,害死在井下,再冒充死者家屬向礦主索賠。一條人命3萬元。他們一再得手,金錢似乎已使兩人喪盡天良。但在一個少年成為他們的目標之后,其中一個謀殺者的感情發生了變化,在施害與保護之間他難以取舍,最后自殺在礦井之下。 據說,為拍攝這部影片,李楊到山西、內蒙古、寧夏等地的煤窯考察,當地人見了攝影機就跑,以為是記者。好在一些礦主看過劇本后覺得很真實,就同意他們拍。有一次剛剛拍完上井,煤窯就塌了,當地工人兩死一傷。應該感謝那些允許李楊拍攝的礦主,他們幫助李楊從人性的角度反思了采煤業的現實。盡管在他們的井下,生命依然處于危機四伏之中。 而那位常年報道礦山的同行,其實是想通過《盲井》告訴我,礦難并不是采煤業的基本面問題。在那些連蝙蝠也會撞到一起的礦井里,眾多生命的消失,往往像掉進鐵水中的骨殖,什么痕跡也不會留下。他說,還有比《盲井》更為酷劣的礦山黑幕,這些黑幕后面的死亡與掙扎,比大平礦難更為觸目驚心。我被他說得冷汗淋漓。 我對礦山生活從不樂觀,但那位資深同行的經驗,仍然令我驚訝。當晚我從網上看到,在河南省的安陽、鶴壁與河北磁縣一帶的礦區,《盲井》式的犯罪的確活生生地上演過,一個犯罪團伙先后交叉作案15起,在井下殺死礦工15人,向礦主敲詐合計30多萬元。由于人們對井下死人習以為常,這些犯罪竟隱藏了5年之久。 每逢礦難,人們都要譴責“心比炭黑”的礦主和玩忽職守的地方官僚,抨擊權錢交易,反思安全生產、行政監管以及國土資源分配體制,有關部門也會加大檢查力度,但是,礦難并未因此減少,還有許多非正常死亡事件以低廉的賠償草草打發,并不為人所知。那些發生在河南安陽、鶴壁與河北磁縣的案件,據說只是冰山一角。 我已經足夠恐懼。殺死15人,敲詐30多萬元,這就是說,一條人命平均只能“索賠”2萬元,這應該就是那些在井下作業的農民工的普遍身價。但是他們仍然要進入到這些沒有安全保障的“盲井”,正如《盲井》中的礦主說,中國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在交易雙方地位極端不對等的情況下,生活給予他們的選擇是有限的,有限的選擇往往帶來盲目的力量,甚至不能抑制他們的從惡之心。 《盲井》中的殺人者與被殺者都是農民,他們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他們最終的目的,都是要把錢寄回家,供孩子上學,給老人治病。他們吹著口哨走在大街上,也曾掏錢幫助失學的孩子,但是最后,“你同情別人,誰來可憐我們”的陰冷邏輯控制了他們,人性在苦難里被扭曲成惡行。殺人者與被殺者,最終被一個巨大的“盲井”所吞噬。 這個巨大的“盲井”,其實是我們社會結構中的一個斷裂地帶,是長期不能消弭的東西差距和日趨嚴重的城鄉差距。 作為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人,無論什么身份的礦主,都要盡量壓低生產成本。當農業邊際收入是零,或者是負數,農民即便冒死到井下作業,仍然可以獲得比較效益,而在中國,勞動力的供給遠遠大于需求。如果不能縮小農民進入井下的比較效益,使農民在勞動力市場上有更多討價還價的空間,就不能從根本上防止災難與惡行。 后來聽說,就在我們看《盲井》這個片子的時候,在另一個房間,大平礦難的一些遇難者家屬已經迅速地在賠償協議上簽了字。大平煤礦是國有大礦,遇難者家屬可以得到更多的賠償,但一些家屬提出的額外條件,聽來令人辛酸:能不能安排死者親屬到井下工作? 離開大平煤礦的時候,我自認為找到了礦區問題的社會根源。我想,如果一個城鄉平等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起來,農民可以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許多人就不會去從事那些高度危險的行業,而隨著勞動供需關系的改變,這些行業的進入門檻必然提高,就會引發這些行業的技術進步。這樣,我們不需要回到低水平均衡的陷阱,不需要對生產關系進行革命性的調整,就能在解放生產力的同時保障社會公正。 10月24日,我先從大平煤礦到鄭州,然后從鄭州飛回北京,如從一張黑白照片中來到了中國的另一面。時空突然轉換,那些在記憶中彎入礦山的鐵軌,突然從地鐵口帶出大片的人面桃花。一個朋友打電話過來,聽完我在大平煤礦的感受,說,中國是一列負載沉重的火車,只有發展才能增加對勞動力的需求,才能改善城鄉差距,不發展,火車反而有出軌的危險。 這是我所熟悉的一種實用主義的語境。我突然深感陌生,不適就像瘋狂的球菌一般迅速生長。很多年以來,這種實用主義的論調實際上已經成為一個既得利益群體的思想資源,它的本質就是以發展的名義繼續讓農民承擔原始積累的負擔。你可以說這是一種經濟理性,但是剛從礦難現場回來的我,一定認為這是一種功利主義下善與人道的迷失。 不過我很快就擺脫了這種極端旅行所帶來的不適。當晚,同事們約我一起到北京著名的錢柜KTV唱歌。歌聲取代了早上還能聽到的哭聲。我們談論的是到哪個國家度假、買什么樣的汽車。我們喝30元一瓶的啤酒,這是此前一天我請礦工吃一頓晚飯的價格。 說實話,當時我沒有任何所謂的內心沖突。有人唱有關火車的歌曲,那火車一定冒著遺忘之煙。在煙霧的后面,我與礦區社會彼此無視。盡管我敬畏生命、心懷悲憫,但生活的差別不僅使礦山中的從惡者淪落,也在使我變異。在更多的時候,我也會因為保有這種差距而慶幸,因為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利己主義正在空前膨脹。我們的內心,無疑是一個更為可怕的、更為巨大的“盲井”。 從錢柜KTV出來,我去新街口的一家音像店找當時正流行的《2046》。有人在邊上說,到了2046年,這部電影必定被人遺忘。這時我突然看到了《盲井》的盒裝DVD,或許是害怕當時就被人遺忘,它的封面包裝,竟然是莫名其妙的女人體。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