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兩說:國宴不要成對善款下口的借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02日 10:41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劉利軍、周士君 2005年2月1日,中國扶貧基金會將在人民大會堂國宴大廳首次舉辦慈善晚宴。晚宴的門票捐贈數最高為38000元,最低為1800元。晚宴的全部門票捐贈款扣除成本后的結余部分將主要用于“全國百縣萬名貧困青年培訓就業工程”。而且這樣的慈善晚宴,計劃每年舉辦一次,并使之成為慣例。
當心“國宴扶貧” 慈善晚宴是海外募集善款的重要方式之一,對于我們也并不陌生。但在中國來講,真正廣泛意義上的慈善晚宴卻并不多見。而偶有舉辦的慈善晚宴也大都是由發起者單兵作戰,總難免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固然這當中有組織者本身或宣傳不夠等方面的原因,但在我看來,更主要的原因還在于國人慈善意識的不足。 我們看到,富人或者企業家更傾向于通過電視屏幕或者媒體等更為“張揚”的方式,來進行慈善捐贈活動;或者直接捐贈給與自身有著密切關系的政府部門或團體,以“結善緣”。顯而易見,無論是哪種方式,中國富人的捐贈行為本身都帶有某種潛在的期許:希望能夠通過捐贈來擴大知名度,提高影響力,或者為自己以后的經營提供某些方便。由此也就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慈善文化屬性——慈善趨利性。 也許正是出于慈善趨利性的考慮,中國扶貧基金會才“特意”地把自己舉辦的首場慈善晚會提升到了國宴的規格,并邀請國家領導人出席。也許這種做法最終能夠取得比較好的募捐效果,但是,這卻可能誤導財富文化或者慈善文化。 “國宴扶貧”辦法的提出,也許是基于現實慈善尷尬下的無奈之舉,卻也是對慈善趨利性的遵從,因而難免會進一步誘導慈善事業或行為的趨利性;另一方面,慈善晚宴所實行的按捐款數額區別對待的做法,則可能進一步加劇慈善的趨利性——捐贈越多,利益預期越大。這樣就可能構成社會觀念對主流財富文化形成的誤導。 “國宴”竟成對善款“下口”的借口? 若參加慈善“國宴”者滿員的話,將達數千人之多,如此規模的慈善“國宴”,在經費開支上也一定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也就是說,扶貧基金會籌集到的扶貧善款,還沒有送到扶貧對象手中,就已被包括每一位捐贈者在內的“國宴嘉賓”們啃下了“一口”。如此籌集善款的方式,竟然還被冠名為“低成本”或“新嘗試”,就很有點令人匪夷所思了。 的確,以“國宴”為嚼頭,不僅能激蕩起許多捐贈者的捐款(在這里應是“認購國宴門票”)熱情,而且還將使籌集到的扶貧資金數額有了更大程度上的保證。但是,如此操作首先是模糊了善款的界限,既然捐贈者已通過認購門票的方式捐出了善款,那么為什么還要通過“國宴”吃掉一塊呢?而且如此操作,還很有點富人給窮人一塊餅啃了一口的怪味道。 從經濟理性的角度考量慈善“國宴”,其本身存在的瑕疵就似乎更為明顯。不管捐贈最高等次38000元的捐贈者,還是捐贈最低檔次的1800元的捐贈者,為參加所謂的國宴,竟要千里迢迢從全國各地匯聚國宴所在地的北京,這來來往往的費用,豈非又要無端耗費掉許多的款項,而這些款項不管從哪個口袋里往外掏,卻都完全是一大筆可花可不花的費用。而此種善款籌集運作模式,豈非早已與“社會低成本參與扶貧的新嘗試”的說辭相背離了嗎? 組織捐贈者通過出席慈善“國宴”籌集扶貧基金的出發點也許是好的,但從效果說,我看不“嘗試”也罷!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