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負債率超前消費浸潤下的傳統文化心理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31日 09:07 中國經濟時報 | |||||||||
劉以賓 焦點房地產網《資本市場》刊登經濟學家易憲容關于“如何化解家庭高負債率風險”的文章,其中表達了這樣的看法:如今在國內一些大城市,60年代末及70年代以來出生的年輕人高負債、透支未來已經成了一種潮流。他們一畢業就購房買車,首付款讓父母來付,通過銀行按揭貸款,然后慢慢還。這些人不僅購房,而且還要購大房。而在發達國家中,年
關于高負債率、超前消費的利弊,出于經濟角度的評說已經較多,上述文章也許道出了一個更深刻的現實:當超前消費浸潤了中國的某些所謂的傳統文化,它會變得更加缺乏理性乃至面貌猙獰。于是,我們不僅要關注其經濟意義上的負作用,更要關注其道德、倫理上的負面意義。 “水往下流”是一種很通行的民間說法,大意是說:對下,為人父母者在經濟上的一切努力,很大程度上都是為子女著想。大則試圖為子女留下一筆家產,小則為子女創造一種更好的家庭經濟環境。至于對上,例如贍養父母方面,其責任意識則淡漠許多。既然一代一代就這么沿襲下來,已成家立業的做子女者便形成了一種依賴心理和理所當然“揩油”的心態,個別的則因父母無法滿足其需求心生埋怨甚至釀成家庭悲劇。在此種文化背景下,過量的、片面的輿論導向所啟動的,就不僅僅是年輕人在超前消費上的非理性,而是建立在經濟依賴基礎上的自私,甚至在經濟開支上形成對父母的“倒逼”機制。在退休養老社會保障尚不健全的情況下,這種“倒逼”很可能嚴重影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和身心健康。更有甚者,就連少數經濟尚未獨立、家境并不富裕的在校大學生,在超前消費潮流的推動下也在追求名牌和“四大件”,由此對父母形成的經濟、精神壓力可想而知。 由此聯想過去對某些國外社會形成的曲解乃至誤解:子女成年后父母拒絕撫養,成年子女星期天到父母家吃飯需支付飯費等等,這些曾被國人普遍認為是“人情冷漠”和“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性”的現象,恰恰給那里的年輕人的超前消費“上”了一道理性的“枷鎖”。也就是說,代際財產以及經濟利益的劃清有助于青年人建立自立、自強、自主并形成超前消費“風險自擔”的意識,建立在此基礎上的超前消費才有可能具備充分的理性。 經濟、消費和道德、倫理、文化永遠是不可分的,故在與消費有關的各種輿論導向中,必須充分考慮中國國情。不僅是經濟角度的國情,更有道德、倫理、文化傳統角度上的國情。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