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報:國內經濟學家的大躍進心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30日 12:00 南方都市報 | |||||||||
作者: 薛涌 最近聽說周其仁教授大談超英趕美。他在報上發表文章為自己辯護,說他不過是“在轉述偉人、前輩、同事和朋友的看法,遠看中國,我對這些判斷沒有異議”。 我們尊重經濟學家,是在于他們有我們常人沒有的分析力,不是因為他們更喜歡“追
比如,他“聽說”美國媒體采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問“75年后誰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結果只有一兩位肯定地說美國;一位說如果俄羅斯進入歐盟,就是歐盟;俄羅斯不進歐盟,還是美國。除此之外,八九位諾獎得主一致說中國。接著,他又引用林毅夫的預言:2030年中國經濟總量就可以超過美國。 75年后中國經濟總量超過美國,只需中國經濟年增長率比美國高那么幾個百分點就可以。但要在2030年超過美國,怎么算,年增長率也非得兩位數不行。這兩個預測,對中國經濟年增長率的估計,以百分點計至少相差一倍。以年份計也是75年后還是25年后之別。我沒有見過經濟學家的意見可以差這么遠的。你即使是盲信也只能信一家。周先生怎么能對兩家都沒有異議呢? 最邪乎的是他引述香港某知名教授的話:“要是中國堅持開放、尤其是實行金融開放,18年后中國的人均GDP可以向美國叫板。”并說他有根據:“就是日本在人均GDP方面發力追美國,實際上也就是20年。他認為中國現在的勢頭比當年日本好,可以減去兩年,18年夠了。” 18年后就是2022年。中國人口是美國的四倍多。如果那時中國的人均GDP要能和美國叫板,中國的GDP就至少是美國的四倍。如今中國的GDP僅為美國的1/8左右,況且美國經濟也不是原地踏步,到那時,經濟總量至少也翻番了。把這些因素考慮在內,按這位香港教授的預測,中國經濟從現在到2022年,不是翻三番四番的問題,而是要增長六十幾倍了。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除了靠“畝產萬斤糧”之外,大概也是別無他途了。 日本在經濟上追美國,如果是從1951年美國占領結束開始的話,到1971年正好20年。實際上日本的“人均國民收入”超過美國是1986年以后。但是,1986年后日本的人均國民收入被高估了。再加上上世紀80年代末的過度投資,創造了水分極大的人均GDP。泡沫破滅后,現在人均GDP又低于美國不少。即使按照被高估的日元和泡沫經濟來算,這個過程也花了至少35年。 更重要的是,你怎么證明“中國現在的勢頭比當年日本好”呢?日本經濟從1955到1970年的平均年增長率是13%,1968年成為世界第二自由經濟大國。中國過去25年的經濟平均年增長率是9%,GDP在世界上僅排第六七位。從1951到1971年這20年間,日本的工業界已經發展到了快要統治世界的地步。日本的大企業在許多尖端項目上都成了世界名牌,賺的是第一世界壟斷性的利潤。中國的經濟改革至今已經有25年,還沒有出現一個高端產業的世界名牌,連做衣服都是頂著人家的牌子,掙的是第三世界的打工錢。我們人多,GDP總量雄居世界之巔不足為奇。但以目前的經濟結構,人均GDP如何超過人家? 學者進入媒體,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大勢所趨。筆者也希望做一個學界和媒體的兩棲人。但媒體對學術是有腐蝕作用的。特別是中國的媒體水平還很低,你一成了學術明星,不管怎么說胡話媒體也登。這就使中國的學術明星享受著西方同行沒有的話語霸權。所以,學者在使用這樣的權力時就更要小心。中國人經受了超英趕美的苦難。那些制造出“畝產萬斤糧”的神話的學者,對這些苦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筆者只是希望國內學界的朋友進入媒體時嚴謹一些。我輩已經不必頂著上世紀50年代那樣的政治壓力,再重復前人的錯誤就不可原諒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