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西北農村金融政策救命稻草后勁乏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30日 11:34 新華網 | |||||||||
新華網西安12月30日電 (記者 毛海峰 武勇)從2000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為緩解西北地區農村金融的“貧血癥”,陸續采取了推行小額貸款、增加支農再貸款、進行農村信用社改革和地方政府財政貼息等新政策,部分緩解了西北農村信貸資金短缺的問題。但是,目前小額貸款和支農再貸款政策日漸“后勁乏力”,農村信用社改革“花錢買機制”的效應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地方政府財政貼息政策無法推廣,西北農村金融政策需要進一步調整。
兩根“救命稻草”后勁乏力 記者2004年在西北省區采訪發現,目前西北“三農”融資的主要來源是農村信用社,而農村信用社主要是靠信用社小額信貸和人民銀行支農再貸款兩項政策來服務“三農”,這兩項政策已成為緩解西北農村資金需求壓力的“救命稻草”。 據中國人民銀行西安分行統計,到2004年8月末,西北五省區農村信用社農業貸款余額達622.12億元,占西北五省區金融機構全部農業貸款的80.65%,其中小額信貸成為農村信用社貸款增長最快的一部分。作為補充西北農村信用社農貸資金不足的手段,人民銀行近年來一再加大支農再貸款的數額。據統計,今年上半年西北地區累計發放支農再貸款47.5億元,同比多發放3.5億元。新疆吐魯番地區地委副書記李明告訴記者,人民銀行支農再貸款已成為吐魯番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2003年全地區支農再貸款額為2.13億元,占信用社當年農業貸款的52.98%,成為當地農村資金的主要來源。 但是,目前這兩項政策日漸“后勁乏力”,作為兩項政策中最主要措施的小額信貸只滿足了部分農民“簡單再生產”的資金需求,而隨著西北一些農村經濟的發展,它越來越難以滿足農民“擴大再生產”的需要。要滿足更多的資金需求,農村信用社需承擔更多的貸款風險,這是許多信用社所不愿意的。新疆昌吉州米泉市長山子鎮信用社主任沈學軍對記者說,一個村子平均每戶農民的信用貸款也就是1700多元,大多數獲得小額信貸的農戶僅能維持“簡單再生產”。如果農戶一再擴大生產規模,信用貸款就要增加,貸款風險也會加大。沈學軍估算,農民人均信用貸款在3000元以下,可把貸款風險控制在10%以下。實際上,即使在現在如此低的信用貸款額內,長山子鎮一些村的小額信貸還款率還不到86%。 在這種情況下,農業經濟相對發達的陜西關中地區小額信貸政策的執行已面臨比較嚴峻的局面。據陜西省農調隊對今年上半年的陜西關中部分信用社信貸情況的調查表明,信用社信用戶只占到農戶的很少一部分,許多滿足貸款條件的信用戶也很難貸到款。據調查,陜西省彬縣全縣6萬農戶中,信用戶僅3萬戶;禮泉縣烽火鎮信用戶1744戶,只占到全鄉農戶總數的22.7%;禮泉縣石潭鄉石泉村207戶農戶中只有10戶信用戶。同時,禮泉縣駿馬鄉六駿村的47戶信用戶中,從2002年到2004年8月貸到款的信用戶只有8戶;烽火鎮烽火村64戶信用戶2004年上半年有貸款需求的45戶,實際貸到款的只有15戶。 農信社“花錢買機制”效應尚未完全顯現 農村信用社改革是優化西北信用社資本結構、改善經營機制,從而提高支農力度一個好方法,但是由于甘肅、寧夏、新疆、青海今年剛被國家獲準開展改革,政策效應還沒有顯現出來,而于去年獲準改革的陜西省信用社經過一年的運作,改革的核心“花錢買機制”是否實現還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看得出來。 農村信用社改革目前最直接的效果是通過國家“買單”改善了各信用社的資本結構,而對于改革要達到的“花錢買機制”的目的,有一些人表示懷疑。據陜西省農調隊調查,現在陜西省信用社的資產相當復雜,合作金融性質以及長期遺留下來的債務的歸屬特別令人頭痛,各縣在產權制度的改革中很難吸收大的股東,而引進幾個小股東并不一定能解決農信社產權問題。改革縣之一的彬縣此次改革中增資擴股的股份設置有兩種,一種是資格股,3年后可退股;另一種是投資股,屬永久股份,不能退回。其中1100萬資格股屬自然人股,由當地農民,個體工商戶等認購,單筆認購額最多為5萬元,另外300萬資格股屬職工股,由縣、鄉聯社內部職工認購。值得注意的是有180萬投資股也屬信用社職工。也就是說此次新成立的縣聯社的產權主體本應該是自然人,但這批自然人只是一些小股東,很難真正參與縣聯社的經營管理,而投資股中絕大部分是職工股,這樣一來很難避免信用社不從自身利益考慮。可以說此次產權制度的改革很大程度是做表面文章,流于形式,將來董事會的權力仍可能掌握在現有聯社手中,而實際決策者也可能仍是目前縣聯社的管理層。 同時,有人擔心在現有制度安排下,農村信用社原有的獨立的支農金融服務體系還會演變為“非官、非民”的困境。改革前,信用社由中央銀行管理,改革后將由省級政府管理,這種管理模式容易受政府的行政干預,在資金的投向上易于偏向政府指導的項目,產業政策有主觀意向,貸款風險很難控制,一旦政策失誤,受害的則是農民和信用社。據陜西農調隊調查,2004年彬縣縣政府要求縣信用社向這個縣某村投放600萬元貸款發展養牛產業,現在已發放200萬元。據縣信用社主任講,目前養牛業虧多賺少,風險較大,信用社非常為難。 地方政府財政貼息政策無法推廣 由于信用社小額信貸和人行支農再貸款政策“后勁乏力”,信用社改革還未完全到位,為了解除農村信用社給農民放貸資金安全性的擔憂,增加“三農”貸款,中國人民銀行西安分行與陜西省政府一起在陜西省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進行試點,用政府財政全額貼息的方式促使農村信用社加大對農民小額信貸的覆蓋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由于西北地方政府財力困難,靠地方政府貼息或擔保的政策很難在西北地區推廣。 陜西省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管委會副主任陳俊對記者說,2001年,陜西省政府與中國人民銀行西安分行出臺了對楊凌農村信貸資金實行財政貼息的政策,由省財政與示范區財政各出50%的資金,對農戶小額信貸實行全額貼息,農民只需歸還貸款本金,利息由財政支付給農村信用社。3年來,財政共為農戶小額信貸貼息1000萬元,帶來了包括信用社小額信貸、聯戶擔保貸款、農民自身投入、龍頭企業投入在內的1.88億元的資金,使全區62.8%的農民直接受惠。 但推廣這項政策地方政府要有一定財力,在沒有中央財政支持的情況下,僅靠西北五省區的地方財力,是難以保證政府財政貼息政策推開的。據了解,到今年一季度,陜西省政府債務余額高達382.5億元,每年還債額在16億至20億元,省級專項資金中來自中央的專款超過了83%。寧夏今年上半年全區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8.2億元,一般預算支出卻達41.87億元,地方財政十分困難。 面對西北農村金融政策存在的問題,包括中國人民銀行西安分行行長敖惠誠在內的一些金融專家認為,信貸政策一般注重效率,財政政策則注重公平,完全以利潤為核心的金融政策,不大可能解決西北農村信貸資金短缺的問題,這需要發揮財政的作用,而西北地區地方財政普遍困難,因此要真正解決西北農村金融問題,中央財政應起更大的作用。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我國著名金融專家謝平日前在西安則明確提出,金融支持農村決不是貸款多少的問題,要解決我國目前的農村金融問題需要一攬子的金融改革,包括農業發展銀行的業務調整、郵政儲蓄的運用、社會再投資法的研究、金融機構多樣化、金融產品創新、農業保險、農產品期貨市場發展等多個方面。(完)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