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十個“大”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30日 11:15 中國經濟周刊 | ||||||||
《中國經濟周刊》編輯部 ★文/段嘉祥 陳必開 老言 歲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向全國人民傳遞了令人振奮的信息:2005年,中國宏觀經濟將保持又快又好的發展態勢,人民群眾將從發展中獲得更多實惠,社會主義社會也將更加和
人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一個充滿希望的“百姓實惠年”、“社會和諧年”正向13億中國人民大步走來—— 一個大戰略:宏觀調控將繼續加強和改善 宏觀調控2005年是不是要結束,是一個國內外廣泛關注的問題,不乏各種議論和猜測。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這說明了兩點:一是從力度上講,宏觀調控是要加強的;二是根據經濟運行的不同情況和問題,宏觀調控的方向、重點和力度會有所不同。 當前宏觀調控取得的成效是階段性的,經濟運行中一些矛盾雖有所緩解,但基礎還不牢固。 特別是各方面期盼土地管理等有關政策松動的呼聲比較強烈,而且投資的攤子已經鋪開,運行的慣性很大。控制投資過快增長的任務還很艱巨,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現反彈。如果不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就可能出現反復,我們的困難會更多,付出的代價也會更大。 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全國電廠在建規模迅猛增長。不少經濟學家開始擔憂,電力有可能在一段時間后重現過剩的局面。經濟專家劉樹成說,電力項目建設出現的新情況,顯示了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必要和緊迫。中央提出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體現了對形勢的冷靜分析和全面把握。 有專家指出,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市場機制與宏觀調控是相輔相成的。我們自始自終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同時要根據不斷變化的經濟運行情況適時適度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兩者不可或缺。 只有正確處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和加強宏觀調控的關系,才能使國民經濟充滿活力、富有效率、健康運行。 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要自覺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在一些地方的宏觀調控中,確實存在著‘一刀切’‘行政化’的情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充分體現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原則,注重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是很有針對性的。 人們注意到,在宏觀調控政策中,變化最大的是財政政策。實施近7年的積極財政政策淡出,穩健的財政政策全新登場。 這種變化,既是因為現在的經濟形勢與7年前大不相同,也體現了更多地發揮經濟自主增長能力的原則。 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中,我們可以看到,2005年的宏觀調控政策措施更加符合經濟發展的實際和市場經濟的原則,也將更加管用、有效。也更加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備受廣大百姓的歡迎和擁護。 一個大舉措:“三農”將迎來又一個春天 “農業增效、糧食增產、農民增收”。2004年的“三農”,無疑是經濟發展中最大的亮點之一。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特別是糧食生產和農民收入告別多年徘徊的局面。前三季度,全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實際增長7%;農民現金收入實際增長11.4%,是1998年以來最好的一年。2004年百姓收入尤其是農民收入快速增長除得益于宏觀經濟形勢利好外,還歸功于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一系列支農重要方針政策。有句話概括得好:今年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是依靠“政策好、糧價高、人努力、天幫忙”。2004年中央財政預算用于“三農”支出增加了300億元;全國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的金額達116億元,有6億農民受益;有8個省份免征或基本免征農業稅,其他省份的農業稅稅率也有所降低。 年終歲尾,有人擔心,“三農”亮點會不會是曇花一現?一些農民也有顧慮:2005年糧價會不會落下來,國家支持糧食生產的政策是不是會變? 有關專家指出,當前,糧食雖然增產,但供求缺口沒有改變;糧價恢復性上漲,但種糧比較效益低狀況沒有改變;農民收入增速加快,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沒有改變。鞏固目前來之不易的好形勢,必須繼續加強“三農”的扶持政策。 “我國現在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要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積極地支持‘三農’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的一些專家認為,這些年農村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城市變化日新月異,農村面貌變化不大,扶持政策只能暫時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從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上更多地向農村傾斜,才能根本解決“三農”問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2005年各項支農措施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減弱。已經實行的政策不能變,已經給農民的實惠不能減,隨著國家財力物力的增強,還要逐步加大支農力度。這些要求從政策、資金投入上,再一次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把“三農”問題作為工作重中之重的決心。2005年,中國經濟將保持良好態勢,帶動城鄉居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尤其是中央各項支農政策進一步加強,仍將成為農民收入的“增長點”。 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央對于“三農”問題的政策指向十分清晰,在力度不斷加強的政策支持下,2005年的“三農”將迎來又一個春天。 一個大動力:改革成為貫穿全年經濟工作的一條主線 “著力推進改革,繼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體制,是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一些權威部門的專家預言,2005年將是一個改革年。 2004年宏觀經濟暴露出來的問題,比如投資盲目擴張、能源緊張、增長效率較低等,都與體制性機制性弊端有關。中央明確提出,著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是為了建立健全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制度保障。專家認為,2004年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需要進一步完善。《國務院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實施后,需要抓緊修訂完善配套措施,重點是明確公共投資和私人投資的權限及規范各自的投資行為,促進社會投資結構優化和效率提高。 新的國有資產監管機構的組織框架初步建立,下一步需要加快完善國有資產監管法規、落實國有資產經濟責任的業績考核等相關制度、加強國有產權交易的監管工作,積極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積極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繼續深化財稅體制、資本、勞動力、金融體制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資本、勞動力、技術等要素市場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一系列改革將有助于從根本上逐步消除經濟大起大落的體制性因素,走出忽冷忽熱的經濟增長怪圈,推動經濟持續健康快速地發展。 2005年,不斷深化的改革,將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從而帶動全局工作。 一個大變化:財政政策從積極到穩健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05年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這是我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一個大變化。這是黨中央、國務院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所做出的重要決策,是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是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需要,是促進經濟平衡較快發展的需要,體現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不斷加深,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不斷提高。 “雙穩健”政策是指什么?為什么要實行“雙穩健”政策?這些政策將會對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產生哪些影響?針對這一系列問題,專家作了解讀。 由積極轉向穩健,是適應經濟環境變化的必要調整。我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是與當時的經濟背景與環境密切相關的。1998年,在亞洲金融危機影響下,我國經濟出現了通貨緊縮的趨勢,為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我國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增發長期國債,重點投向基礎設施建設,擴大投資需求。 這幾年,隨著積極財政政策效應的釋放,國民經濟逐漸轉暖,2003年GDP增長率達到9.3%,特別是目前中國經濟進入新一輪的增長期,經濟形勢發生明顯變化,擴張性的積極財政政策向穩健財政政策轉型,有一個接軌過程。一段時間以來,隨著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煤電油運形勢趨緊,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連續多年減產,糧食供應靠挖庫存維持平衡,糧價逐步攀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上揚,通貨膨脹的苗頭開始顯現。針對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動向,中央對積極財政政策的調整,在近兩年就有所動作了。 在分析穩健財政政策悄然挺出的時候,有學者認為,增發長期建設國債是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典型特征,但這個“特征”近兩年正逐漸“淡化”。2003年,長期建設國債發行由1500億元減到1400億元,2004年又從1400億減到1100億元,說明財政政策的擴張力度在逐步減小。隨著穩健財政政策的實施,還將繼續減少長期建設國債的發行。但減發國債并不會影響到財政資金實力,因為,近兩年來我國財政收入的增長每年都保持在數千億元,預計2004年增長還會更多,財力的增強足以保證2005年經濟發展需要和各項改革措施的實施。 必須看到,目前我國經濟又并非過熱,經濟社會發展中還有農業、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等許多薄弱環節亟待加強,因此,積極財政政策不宜一下子轉向緊縮財政政策。于是,符合我國現階段經濟形勢發展變化和宏觀調控客觀需要的穩健財政政策,便應運而生。 “穩健”并不意味著從擴張轉向緊縮,穩健財政政策的核心是松緊適度。由擴張性的積極財政政策轉向松緊適度的穩健財政政策,主要體現在“雙減”上,即適當減少財政赤字,適當減少長期建設國債發放規模,并著力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和國債資金投向結構,提高資金投資效益。2005年財政雖有減收因素,但財政對經濟的支持力度并不因此減弱。堅持貨幣政策的穩健,也并不排斥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在操作層面靈活地實行適時適度放松或收緊銀根的貨幣政策措施。2005年應保持貨幣信貸的合理增長,同時繼續實施有保有壓的結構性調整政策。 除“雙減”、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和國債投向結構外,穩健財政政策還要求在推進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增收節支上做文章,這將是一個十分繁重的任務。財政部部長金人慶表示,穩健的財政政策將推進財稅體制的改革,給企業創造更為寬松的財稅環境。比如,推進企業增值稅轉型,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合并等。要讓企業“腰包”鼓一點,自己支配的錢多一些,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專家指出,2005年減收增支的因素不少,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必須把有限的財力用在刀刃上。一方面,要大力增收節支,依法加強稅收征管,確保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另一方面,要切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要在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建立財政資金績效評價制度,加強監督,嚴格管理。 一個大前提:節約成為優化經濟結構的目標 中國經濟發展的歷程表明:經濟速度慢了不行,影響各項事業發展和上千萬人口的就業;快了也不行,煤電油運緊張,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難以為繼。在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調整結構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大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節約能源、資源是優化結構的重要目標。” 我國是一個人均資源貧乏的國家,人均耕地面積占世界人均水平的比重為43%;人均原油儲量占世界人均水平的比重僅為11%。我國也是一個資源使用浪費比較嚴重的國家,能源利用率僅為美國的26.9%,日本的11.5%。以土地為例,我國土資源緊缺,去年一年占補平衡后,還凈損失耕地3806萬畝。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專家說,到2020年,要再實現GDP翻兩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慮,保障能源供給也有很大的困難。如繼續按照傳統的發展模式以大量消耗資源來實現工業化,我國的資源需求量將接近世界其他國家資源消費量的總和,這是難以想象也難以為繼的。 據有關單位研究,目前我國的節能潛力約為3億噸標準煤,這相當于去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近18%。新發布的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對“十一五”期間的節能工作做了明確的部署。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還表示,要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政府投資的重點領域,對一些重大項目進行直接投資或資金補助、貸款貼息。 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節約型發展道路,成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落實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大前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著重強調節約能源,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大措施,也是廣大老百姓希望看到的。 一個大決策:讓改革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分配不公是當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但收入差距卻持續擴大,由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1.8:1擴大到2003年的3.2:1。 中央高度重視這一問題,中央提出,要正確處理按勞分配為主體和實行多種分配方式的關系,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實采取有力措施解決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差距過大的問題。分配制度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關鍵方面,直接牽涉到千千萬萬人的利益,關系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具體而明確地提出,要整頓和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今后,黨和國家在繼續堅持效率優先原則,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的同時,將合理兼顧效率與公平,努力抑制地區發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過大的趨勢,讓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由此可見,解決分配不公的問題已經擺上了中央的重要議事日程,成了中央的一個大決策。 一件大喜事:發展將帶來更多的就業崗位 我國目前就業形勢仍十分嚴峻。今后兩到三年內,城鎮每年需要安排就業的勞動力達2400萬,2004年度能夠提供的就業崗位僅為1000萬左右,每年就業缺口有1400萬。2005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預計將達到338萬人,比2004年增加58萬人,增幅達20.71%。200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目標是確保就業率不低于2004年同期水平。加上1.5億農村富余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仍然面臨巨大壓力。 2004年前10個月,全國新增就業840萬人,完成全年目標93%;領取《再就業優惠證》的下崗失業人員有43萬人實現再就業,完成全年目標86%。面對這樣一份“成績單”,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信心十足:2004年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的目標可以預期并超額實現。 就業形勢的好壞與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有著密切關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堅持在發展中解決就業問題,繼續落實就業再就業的各項優惠政策,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世界銀行11月9日發表的《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經濟半年報》認為,中國經濟預計明年增長8%左右。根據目前我國的就業彈性系數計算,國民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可新增就業崗位70萬到80萬個。此外,再就業優惠措施進一步落實到位,第三產業特別是社區服務業的進一步發展,加上靈活就業人員新增就業人數仍可保持今年的高水平,這確實是件大喜事。 一個大定心丸:物價將處于“溫和可控”范圍 2004年,我國居民消費指數持續在高位運行,前三季度上漲達4.1%。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也感受到糧價、能源價格、房價的上漲幅度。這是我國經濟步入新一輪增長周期的反映,也是糧食供求關系發生變化,以及部分行業和地區投資增長速度過快,國際市場價格上揚共同作用的結果。 當前,糧食價格上漲所造成的影響仍將持續一段時間,相當部分的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上漲最終會傳導到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中去。肉禽及其制品價格也開始“補漲”。人民銀行的調查顯示,居民對通貨膨脹預期也在提高,通貨膨脹的壓力不容小覷。 2005年物價會不會繼續上漲?百姓心中沒有底。對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的經濟工作要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持經濟平衡較快發展和物價基本穩定。盡管2005年物價上漲仍面臨較大壓力,但一年多來的宏觀調控實踐表明,中央對物價的調控是及時有效的。通過宏觀調控種種政策措施逐步到位,明年消費價格漲勢有可能趨緩,物價仍處在“溫和可控”范圍內,中央的這一表態,無疑是讓百姓吃了一顆大定心丸。 一個大德政:困難群體基本生活有保障 越是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情況下,關愛、扶持、公平越顯得格外重要。近期國家作出的一系列部署再次清楚地表明,重視和解決困難群眾、弱勢群體的生產生活問題,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是全面履行政府職責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和實現社會公平的有效措施,更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題中應有之義。 2004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在高位運行,特別是糧食、肉禽蛋等主、副食品價格上漲幅度較大,給低收入群體和部分困難群體生活帶來一定影響。目前,全國農村仍有近3000萬人沒有解決溫飽,城鎮有2000多萬人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線。 中央十分關心困難群體,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實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同時,目前,各地重視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生活困難問題。目前,各地都普遍建立了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以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隨著這些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規的進一步落實和完善,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將更加有保障,百姓認為,這是中央實施的一個大德政。 一個大突破:構建和諧社會將取得新進展 國際經驗表明,走出低收入國家并向中等收入國家邁進的時期,可能出現兩種前途:一種是進入“黃金發展時期”,保持一個較長時期的經濟增長,順利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另一種是進入“矛盾凸顯時期”,經濟社會不協調,各種經濟社會矛盾不斷顯露出來。因此,在進行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的同時,要特別強調促進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 2004年中央重點強化經濟社會中的薄弱環節和瓶頸行業,加大對農業、能源、交通、水利及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的投入,進一步調整國債項目資金使用結構。2004年上半年,全國教育支出增加213億元,增長16.9%;科學支出增加37億元,增長37.8%;文體廣播事業費增加42億元,增長23.6%。 我們應當看到,當前經濟生活中存在著一些不和諧之處,成為影響發展的重要因素。強行征地拆遷、收入差距過大、部分群體就業困難等等,越來越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 “堅持以人為本,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央第一次把構建和諧社會列為經濟工作的一項主要任務。同時就此作出部署:加大對社會事業的支持力度,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 需要。抓好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制定和實施。 加快普及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加強基層群眾文化活動陣地建設,建立和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等。隨著這些精神的貫徹落實和資金到位,群眾生活質量水平將進一步提高,社會主義社會將更加和諧,這是一個大突破。有專家評價指出,這一新提法和具體部署,進一步明確了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經濟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條件和基礎,和諧社會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保證,兩者相互促進,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步入良性循環軌道。 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這項工作的部署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幾個關鍵詞:“就業”、“社會保障”、“分配”、“社會事業”。這些關鍵詞的背后,無不體現出“以人為本,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新理念。 有專家建議,在發揮市場“無形之手”的同時,應通過政府“有形之手”,加大對科技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的支持,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目標。 人們相信,隨著這些政策的落實到位,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將得到不斷提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將取得新進展。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