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慈善組織應有國際視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30日 09:25 新京報 | |||||||||
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嘯給周邊的一些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面對災難,全球各國的救援力量都緊急動員,展開了一場規模龐大的救援行動。值得注意的是,在這股強大的救援力量中不但有各國政府,更有世界各地的慈善組織、企業和民眾。在新加坡,公眾、民間團體和企業界紛紛慷慨解囊,為海嘯受災國家募集善款。在我國的香港,慈善團體走上街頭號召市民捐款,香港的許多知名企業捐出百萬甚至千萬的大筆款項。
而反觀內地,除了政府表示提供援助外,在媒體的高頻率關注下,公眾、企業和社會團體近段時間的反應委實有些冷清。不過最近,終于有個別的社會團體開始行動起來,如北京青春奧運志愿服務團昨天向社會發出倡議,呼吁社會各界向印度洋海嘯受災區捐款。 中華民族向來有樂善好施、扶貧濟困的美德和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統,新加坡、香港地區的華人、華僑積極捐贈就是明證。那么,為什么在海嘯事件中,內地民間的表現反倒不盡如人意呢?這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內地的慈善組織不發達,既缺乏靈活性、創新性,也缺乏組織能力。在海外,通常每遇大的災害,慈善組織由于組織的靈活性,往往能率先做出反應,不僅可以利用自身的資源迅速開展援助,而且可以起到號召企業、公眾捐贈的作用,在企業、公眾與災民之間架起橋梁。例如,此次新加坡、香港地區的企業和公眾捐贈,很多都是由慈善組織發起,或者通過慈善組織實施。然而,由于我國的慈善組織大多行政色彩濃厚,他們的日常工作未能廣泛深入社區和公眾,很難具備民間組織特有的靈活性和活力,在災害面前,反應往往遲鈍。由于慈善組織的時常缺位,即使公眾、企業有捐贈的意愿,有時也缺乏捐贈的渠道。 而另一個原因則在于內地的慈善組織、企業缺乏國際視野。隨著全球化的趨勢、中國的和平崛起,中國在國際社會中正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作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國,不僅需要政府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民間也應該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在國際上出現大的災害時,慈善組織可以通過其跨國性的慈善行為,發揮獨特的功能:建立兩國人民之間持久的友誼;傳播中國的慈善文化和國際主義精神。這無論對于構造一個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還是對于樹立中國大國的形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可見,環境的變化已經到了需要中國的慈善組織跨出國門的時候了。 從此次海嘯事件的反應可以看出,中國社會的公益活力與潛力還遠沒有激發出來。這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自上而下的官辦慈善組織的改革力度,同時也需要給予自下而上的慈善組織更大的發展空間。當前,中國官辦慈善組織的改革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這不僅關系到慈善組織的健康發展,也關系到一個社會的生機與活力,關系到和諧社會的實現;而自下而上的慈善組織的發展,不僅可以有效動員社會資源、激發社會的創新性與靈活性,而且也可以增強慈善組織之間的有限競爭,甚至促進自上而下慈善組織的變革與效率的提高。 中國慈善組織也應該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自覺增強國際意識,走出國門。慈善沒有國界,中國的民間組織應該伴隨中國的和平崛起積極參與到國際慈善事業之中。我們期待在不久的將來,中國也能夠擁有一批有公信、有作為、有影響的國際性慈善組織,在國際慈善事業中發揮獨特的、重要的作用。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