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時評:發展訂單農業不能葉公好龍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9日 18:54 新華網 | ||||||||
新華網鄭州12月29日電 (林嵬)曾有一段時間,“訂單農業”在河南是一個時髦詞,經常可以看到某地發展了多少萬畝“訂單農業”的新聞;許多涉農企業也躍躍欲試,紛紛同農民簽訂合同。可近年來,訂單農業在許多市縣變冷了,一些企業更是談“訂單”色變。 一些政府部門和企業認為,農民合同意識差、不講信譽,農產品市場價低于"訂單價"時,農民爭著往企業賣;市場價一高,農民就轉手賣給別人。為了提高訂單履約率,河南杞
“訂單農業”履約率低,都是農民的錯嗎? 看看一些企業搞的“訂單農業”,很容易發現問題出在哪里。許多涉農企業的訂單,只是一張“白紙”,企業既不愿給農民提供服務,更不愿讓利。市場情況好時,企業低價占有農產品資源,實行"一次性買斷"式收購,企業賺再多的錢,都與處在產業鏈末端的農民無關;市場情況不好時,企業又不愿多收購,把市場風險的"皮球"完全踢給了農民。這樣的訂單,怎會有約束力?農民怎么會服氣?更有一些地方,把訂單當成政府的“政績單”,由政府出面與農民簽訂單,簽罷訂單就撒手不管,導致“訂單坑農”的事件屢屢上演。 發展“訂單農業”,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但“訂單農業”的內涵絕不僅限于一紙合同文書,而是一種以利益為紐帶的新型農企關系。只有調整利益分配機制,讓農民獲得整個產業的平均利潤,實行利益同享、風險共擔,“公司+農戶”體現的利益聯結關系才能更加緊密,才能出現農企雙羸的結局;否則,任何一種沒有約束力的“訂單農業”都不會長久。(完)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