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募捐也要經常搞搞新意思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9日 11:51 南方都市報 | |||||||||
作者: 秋風 中國扶貧基金會為募集捐款想出了一個奇招:它將在中國傳統的小年那一天,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國宴大廳舉辦慈善晚宴。這可不是一頓普通的晚宴,最高價的門票為38000元,其實就是捐贈款。門票是很高,但捐贈者可以獲得某種榮譽:與當天參會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一起入坐主席桌用餐(12月28日《新京報》)。
在國外,借助政治家的聲望來籌集捐款,似乎并不希奇。明年1月下旬舉行的布什就職典禮套票最高票價為25萬美元。這還是政治捐款,而非慈善捐款。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則真正地利用自己的聲望成立曼德拉基金會,籌集慈善捐款。比如,2003年11月29日,曼德拉發起云集眾多世界大牌歌星的演唱會,所有演出收入和大眾捐款都獻給了曼德拉基金會,用于抗擊艾滋病。 人皆有惻隱之心、同情之心,但凡是有一定財力的人,恐怕也都不乏從事慈善事業的意愿。不過,我們也要承認,人們的這種意愿是微弱的。他可能很忙,可能很累,種種應酬、消遣的花樣又很多,不大可能經常惦記著慈善。因此,熱心慈善的人士或慈善組織就該經常搞出一些新花樣,吸引人們的眼球,喚起人們對于慈善活動的關注。慈善在任何社會都是一項高尚的事業,但就像別的高尚事業一樣,也需要恰當的戰略與策略。 我們的大多數慈善組織可能覺得,慈善事業是如此高尚,人們尤其是那些有錢的人就該積極地投身慈善事業。不幸的是,富人們竟然沒有熱心捐款。于是,輿論連篇累牘地抱怨,為富不仁的說法滿天飛,仿佛富人們做錯了什么事似的。 富人們確實應當反思,但管理慈善事業的部門也需要反思。相關的法律和監管措施是否為人們成立慈善組織、從事民間慈善事業創造了寬松的制度環境?慈善組織更需要反思。慈善組織從事的確實是高尚的事業,但高尚的事業未必一定得板著面孔做。慈善組織也需要具有競爭意識,從富人資金的多項用途中,為慈善事業爭取資源。富人們把資金用于奢侈性消費,當然令人心疼。然而,慈善組織是否找過這些富人,對他們做過說服工作?是否想過一些好辦法,誘導他們把用于奢侈性消費的錢捐給慈善事業? 慈善事業也需要經營。在古代中國,慈善事業多由一些高僧、士紳、巨商組織,他們本人在本社區具有強大號召力,也具有相當出眾的游說能力、組織能力,自然能夠籌集到從事慈善活動所需要的善款。在西方國家,尤其在美國,慈善組織的負責人,更是具有強烈的企業家精神,其籌集善款的技巧之花樣繁多令人嘆服。反觀我們的慈善組織,似乎普遍缺乏這種企業家精神,而有一股暮氣。這里所說的企業家精神,不是指慈善組織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精打細算,而是指慈善組織負責人跟企業家一樣,具有創新意識;像企業家那樣,利用一切機會搜尋潛在的捐贈者,并運用合情合理的技巧說服人們為慈善事業捐贈。 我們的慈善組織之所以缺乏活力,可能跟慈善組織的人員組成有關。目前獲得政府認可的合法慈善組織大多具有濃厚的政府背景,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的,多是退休官員或原來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企業家、社會活動家則只是配角。他們身上有一股官氣,他們習慣于等待人們上門捐贈,而不愿意主動募捐。 另一個原因是,慈善組織之間缺乏競爭氣氛。相對于潛在的慈善捐贈者和救濟需求者,我們的慈善組織少得可憐。政府為創辦慈善組織、從事慈善事業設立了過高門檻,從而使現有的慈善組織處于事實上的壟斷地位。不用競爭,各個慈善組織也可以獲得一定捐贈,當然也就不會想新花樣了。 慈善事業要有所突破,需要競爭,也需要企業家精神。光抱怨富人是沒有用的,政府應當通過放松管制,為人們創辦慈善組織,尤其是民間慈善組織提供便利;慈善組織多了,競爭激烈了,企業家介入多了,社會活動家多了,自然也就會給慈善事業注入活力。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