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時報:品牌頻遭滑鐵盧 南京眼鏡暴利何在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8日 06:50 人民網-江南時報 | |||||||||
本報記者 艾枚 歲末,各種名目的排名或盤點之時。記得去年全國十大暴利行業排名,眼鏡業以排名第六赫然在列,然而,這一排行榜卻引來了南京的品牌眼鏡店的老板們一片喊冤叫屈聲,不但矢口否認暴利之說,還把矛盾的焦點集中指向小型眼鏡店鋪,認為是小眼鏡店的不誠信造成了整個行業暴利的錯覺,誤導了輿論。他們奔走呼號,呼吁政府部門提高準入門檻規范市
“暴利”從何說起? “貨價為20元的鏡架賣給你200元是講人情,賣你300元是對你客氣,賣你400元是理所當然”。此類說法幾乎是市民對整個眼鏡業共同的認識。眼鏡100%至200%的暴利如此深入人心,究竟從何說起呢? 2002至2003年,先是國內各大媒體開始率先聲討,眼鏡業內部人士自揭內幕:一般的光學白片(超薄加膜),約售25元一對,磨邊10元,共35元,但如果眼鏡專賣店做一般是150元到250元之間。再以超薄加膜加硬纖維片為例,用料加工總共120元,市面價則約為500到700元。 繼而,媒體開始親自深入虎穴,對眼鏡業的暴利之說進一步加以佐證。記者拿著在鎮江丹陽眼鏡批發市場配制的,售價50元眼鏡,試探南京一品牌眼鏡店,要求配制同樣一副眼鏡,眼鏡店開出250元價格,多次試驗可謂屢試不爽。眼鏡業利潤率高達200%以上成了鐵板釘釘。 然而,南京大部分眼鏡店的老板卻對這一說法給予最無情的駁斥。最有力的證據便是南京行業協會給出的一份業內調查:6年中,南京倒閉的眼鏡店達40多家,其中大部分為國際知名的眼鏡店。 品牌眼鏡在寧頻遭“滑鐵盧” 從1998年開始,南京就不斷有品牌眼鏡店不堪巨額成本陸續倒閉。 2002年1月,新加坡寶島被歐陸眼鏡取而代之;同年12月,美國瑞博被歐陸眼鏡兼并。雅視1000是香港實力雄厚的上市公司,最高峰時在南京開了六家分店,店堂面積都在100平方米以上,其迅猛擴張的勢頭和全新的服務理念曾在南京的眼鏡業掀起了不小的波瀾。2004年3月,雅視1000在太平南路最后一家分店無力支撐,關門大吉。 品牌眼鏡店壽命最短的莫過于“高視”。揚州“高視”是當地最大的眼鏡集團,2004年與世界500強沃爾瑪同時在萬達購物廣場開業,不到三個月,其位居新街口的南京第一店就被同行的寶島替代,匆匆撤離南京。業內人士透露,在南京的三個月中,“高視”虧損額度達85萬元。 這種快速地開張,又快速地更替、倒閉的現象。南京“亮麗”的總經理譚肖明認為,對這些國內外知名的品牌眼鏡店來說,資金根本不是問題。無利可圖是這些眼鏡店倒閉的主要原因。 他強調,眼鏡業暴利說是沒有考慮眼鏡品牌培育成本的其他投入的錯誤觀念。 眼鏡店:大不如小 “南京眼鏡行業的水太深了”。南京眼鏡界一名資深從業者對記者說。外埠品牌眼鏡不了解行情貿然進入,大都九死一生,其市場生命力反而不如小型社區單體店。 譚肖明說,南京好打價格戰的風氣早已從家電、服裝波及到眼鏡行業。在同類城市中,同樣品牌的眼鏡,南京市場的標價平均要低30%。南京市民基本已養成了不打折就不購買的心理慣性,動不動就提出“對折攔腰砍”的要求,“砍”得商家叫苦不迭。 業內人士稱,南京價格盆地的市場背景也是眼鏡店難以立足的主要原因。”高視”的撤退,相當一部分原因是拜南京打折的市風所賜。 在眼鏡業,真正的暴利只存在經營面積在30平方米以下的社區小店。 南京一家眼鏡店的老板則粗略算了一筆賬:一個開在鬧市區的眼鏡店,房租一年要30萬,人員工資等也要30萬,初期裝修要10來萬,購入設備要60萬,如果不算折舊,這些成本已經很驚人了。他表示,就算自己的毛利潤率能夠達到50%,那么一年下來,純利潤也不到10%,是典型的高投入低產出。 相比之下,因面積小、成本低,社區與學區小店前期成本只有品牌眼鏡店的十分之一不足;同時,由于其產品大都不講究品牌,又大大降低了商品投入的成本。 該老板自曝社區單體小眼鏡店的平均利潤率一般在100%以上,相當于規模品牌店的10倍。 謀求服裝業的待遇? 撇除眼鏡企業直接投入,眼鏡延伸價值也沒有充分考慮進成本。寶島眼鏡南京區的鄭副總告訴記者,眼鏡業是“半醫半商”行業,不能簡單的從產品本身成本出發計算企業的利潤。產品售價中包括了服務成本、專業的技術成本、品牌保障等諸多方面。目前大部分品牌眼鏡都推行免費清洗、免費維修等諸項服務,而所有這些優惠服務都要投入企業的人力、服務。 南京小林眼鏡的營運經理潘吉普也向記者表示,小林店在南京幾乎難以賺錢,新街口房租就貴得能“嚇死人”。 譚肖明說,一件服裝,成本價30元,在市場賣出300元,消費者出于款式和品牌考慮,會毫無異議地接受。為何高投入打造出的品牌眼鏡店賣的高價眼鏡,市場卻難以接受呢? 譚肖明認為,除了進價售價存在巨大差額外,暴利說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長期以來小型眼鏡店的不誠信導致的市場惡果。 2003年,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對全市200多家眼鏡抽檢,合格率為54%。多數企業因為設備限制,存在屈光度、矯正不準的情況。 譚表示,這些小型眼鏡店面由于資金所限,根本不能提供驗光配鏡的設備。不能保證眼鏡的質量和準確度。政府部門應該通過設置門檻,對整個市場加以規范,通過市場調節讓眼鏡業自發形成高、中、低檔品牌分流,其他行業市場的正常狀況,在眼鏡業就變成非正常現象,是毫無道理可言的。 南京眼鏡業何去何從? 除了暴利說的高壓外,南京的眼鏡行業還面臨著諸多不利因素。 根據質量監督部門規定,每家眼鏡店都必須有專業驗光師,并限定驗光師從業年齡在15年以上。南京新興一代眼鏡企業認為,此規定是傳統的“論資排輩”觀念在眼鏡業的延伸,不利于企業平等競爭,對于眼鏡企業而言,只要通過資質考試,就可以合法上崗,年齡不能成為考核企業服務質量的惟一標準。 從今年4月開始,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對全市眼鏡業就實行了生產許可證制度,提高了眼鏡業的入行門檻,然而,效果似乎并不理想。部分企業為了通過質監部門的眼鏡業“9000”認證,不惜花錢雇人制定標準,制度在執行中背離了初衷。 譚肖明說,南京長期形成的外部環境也不利于眼鏡業的發展。據稱,南京是一個好打價格戰的城市,任何商品不折不賣,此類風氣本身不利企業發展。譚肖明表示,為了生存,亮麗等一批眼鏡企業開始把目光轉向郊區。套用譚的原話:“亮麗”在效區的日子好過得很。同時品牌眼鏡店也通過這一戰略轉移把在市區的損失降到最低點。 南京市行業協會透露,截至2004年底,南京大大小小眼鏡店達400家,其中有一半是隱藏在街頭巷尾的小型眼鏡店,面積不足20平方米,生意也是十分紅火。而對于規模品牌眼鏡店而言,60%的品牌眼鏡店根本不盈利。據了解,繼外埠品牌眼鏡店退出南京市場外,南京相當一部分品牌也呈萎縮之勢,亮麗眼鏡連鎖從早期的11家下降至8家;而老字號南京吳良材,目前僅剩2家…… 外有暴利的重壓,內有制度不公,南京眼鏡業究竟該何去何從? 鑒于諸多不利條件,品牌眼鏡企業一方面要加強團結,決不能采用價格戰方法提高銷售額,搶奪市場,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導致全行業的蕭條;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方面,政府要創造更有利于眼鏡業發展的制度與政策環境,培育品牌眼鏡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