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游戲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7日 17:04 《全球財經觀察》 | ||||||||
在歐洲,由于改革通常只是被討論的對象,其帶來的利益得不到實現:只有確定稅率下調的時候人們才努力工作;而在金融市場,只有等改革得以批準后,政府降低支出的政策才能產生積極效果。人們對于批準改革的愿望第一個消失了 Alberto Alesina(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
Francesco Giavazzi(米蘭伯可尼大學經濟學教授) 改革若是長期停留在討論階段而不付諸實施,危害將遠遠大于其會帶來的好處。對于諸如養老金制度、健康體系或者失業補貼方面的改革的期盼,使得人們變得憂慮萬分,尤其是那些將深受改革影響的人們。預計到他們遲早得開始為那些他們早已習慣的免費或者享受津貼的服務掏腰包,他們開始降低消費、增加儲蓄。 但在歐洲,由于改革通常只是被討論的對象,其帶來的利益得不到實現:只有確定稅率下調的時候人們才努力工作;而在金融市場,只有等改革得以批準后,政府降低支出的政策才能產生積極效果。同時,政治家們熱衷于辯論卻不做實事,使得消費者信心下降,經濟表現惡化,人們對于批準改革的愿望第一個消失了。然而討論還在繼續,消費者信心也隨之繼續下滑。 最近發生在德國的事就是這樣一個惡性循環的例子,令人擔憂。德國慷慨大方的社會體系改革占據了近十年來德國各大報紙的頭版。雖然德國政府實施了一些有限的措施,但兩個月以前,德國報紙Die Welt作了一個調查后發現,可以用下面這句話來形容德國民眾的普遍感覺:“采訪者中47%由于對養老金和健康改革沒有把握,正準備減少消費支出。” 其導致的結果就是消費者信心急劇下滑:2000年11月德國的消費者情緒指數雖然不高卻成積極態勢,自那以后,卻急落至-20,創了歐洲下滑最快紀錄。 悲觀主義盛行在德國大街上。兩年來,個人消費率(根據基價計算)一直呈負增長趨勢,2002年為- 1%,2003年為-0.5%。這樣的實消費下降幅度在工業國家實屬罕見,即使是在經濟不景氣年代,消費者典型的做法都是動用儲蓄以維持消費水平。 消費低迷和儲蓄上漲對各年齡層都有影響,但是比起年輕人來說,相對年齡大的群體更能適應這一趨勢。唯一的積極消費標志出現在最年輕家庭中,尤以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為主,顯然,他們堅信批準改革是遲早的事,到那時他們的稅務負擔將得以降低。但是即使到他們三十歲時,每戶的儲蓄率將與對改革前途的擔憂一起上漲。 預料之中,老年人更多幅度地削減了消費。退休后,他們喪失了各種選擇:他們不能再工作,也不能再簽私人健康保險——因為他們這個年齡的保險費已過于高昂。因此他們不得不依賴于他們的儲蓄,而最終停止消費。在一個人口迅速老化的環境中,這種情況對于總體消費來說影響巨大。 有趣的是,法國是歐洲唯一保持消費信心增長的國家(從一年前的-24增至如今的-13)。原因很簡單:隨著2006年大選逼近,改革已經被拿下了政治議程。 如果一個政府并不打算實施改革計劃,那它最好停止有關改革的任何討論。也許德國已經開始這么做了,但也正是由于這一原因,消費信心仍呈欲望低迷狀態。 2004年歐洲經濟上升了微弱的1.8個百分點,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最近也根據歐元升值和出口下降這兩個因素而修改了其對明年經濟長勢的預測,從2.5降至1.9個百分點,而出口正是目前歐洲唯一的經濟動力。通常來說,要加快歐洲經濟增長就要拉動刺激內部需求。但若政治家們還一邊空談改革一邊卻無所作為,這一目標就不可能實現,反而會使悲觀情緒愈加蔓延。 歐洲現有兩條出路:要么忘掉改革,花上四五十年放任其人均收入跌至智利的水平以下,要么徹底改變社會模式促使其經濟開始像美國經濟一樣增長。而歐洲目前無所事事卻一味泛泛而談的消極狀態,是最糟糕的一個過程。 版權所有:Project Syndicate 翻譯:張菁瑛 聯系編輯hxf@gfo.cn 編輯:和新風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