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零售業向外資完全開放 中外零售業同步起舞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7日 07:37 人民網-華東新聞 | |||||||||
本報記者 曹玲娟 又是一年圣誕,上海夜晚照舊璀璨。張燈結彩的各大商場,充當圣誕夜的主角之一,他們不遺余力地包裝自己,營造出狂歡購物的氛圍。一年一度的重要商機,誰都不肯錯過。 這個圣誕夜,對普通消費者來說,并未覺得與往年有何不同。業內人士則不然———
平靜———開放之初的市場表現 一切都按計劃進行。 12月11日,時間表上的最后一筆,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整3年。根據協議,從這天起,我國零售業將在股權比例、開店地域以及數量等各方面向外資完全開放。這一天,上海零售業市場平靜面對。 沒有一家商場進行大幅度的價格調整,沒有一個轟動性的外資項目簽約,甚至連促銷活動,打的還是迎接圣誕的牌子。仿佛沒有人留意,從這一天開始,我國整個的零售市場,將從有保護的相對競爭階段走向更加公平的全面競爭時代。 此前,我們的每一步,都在為中資零售業爭取提升的時間、空間。 1992年,我國進行零售業對外開放試點,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大連、青島等六個城市和深圳等五個特區,每個城市允許試辦一到兩家合資零售商業企業。家樂福、麥德龍、沃爾瑪……這些原本陌生的名字來到了中國。 1999年,新發布的《外商投資商業企業試點辦法》,將開放地域由原來的11個城市擴大到所有的省會城市、自治區首府和中心城市,除了可以辦單店,還可以辦連鎖店。 從單店銷售到連鎖經營,從中方控股到外方控股,從零售經營到批發銷售,從沿海地區到內地市場,外資零售企業發展速度驚人。資料顯示,目前全球50家最大的零售企業80%已在中國搶灘登陸,市場份額不斷擴大,零售市場的高端布局接近完成。 “與狼共舞”,使得原本落后的中國零售業,在短短幾年內,完成了在自然狀態下需要花費多年才能做到的業態提升。過程殘酷,成果斐然。 如今,走進滬上各大賣場,一樣的貨物布局一樣的生鮮食品、一樣的服務甚至一樣的價格,在中外資直接交鋒的大賣場領域,雙方的融合借鑒非常明顯;而在其它外資進入較多的領域———購物中心、專業專賣等,上海市場也進入了業內人士所稱的“國內市場國際化競爭”的最前沿。 便利———開放為百姓帶來實惠 最近,香港來滬參加國際旅游交易會,主題不是往常的“免稅購物天堂”等,而是邀請上海家庭到明年9月即將開幕的香港迪斯尼樂園游玩。 之前,內地大部分個人游到港的目的,第一是購物,然后才是觀光。調查數據顯示,內地個人游旅客的人均消費額超過了8600港元,其中5600港元花在購物上,占所有花費的65%。 而隨著內地零售市場的日漸成熟,赴港旅游的游客目的逐漸變化,香港,開始向真正的旅游城市角色轉變。 作為一個與普通百姓息息相關的重要行業,零售業開放這些年的變化有目共睹。曾幾何時,傳統的百貨商店是商業惟一形態,街頭巷尾的雜貨鋪,是人們日常購物的惟一選擇。如今,我們有銷品茂、有品牌連鎖、有百貨商店、有折扣店、有大賣場、有24小時便利店…… 業態的豐富,更有銷售理念的提升。大賣場之間的激烈競爭,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可以選擇的商品,價格也有所下降;便利店的出現,為消費者提供了24小時不間斷的服務;而專賣連鎖店,更是樹起了品牌形象的大旗,讓人耳目一新。 有競爭,才有發展。多年的開放,中資、外資商業企業間區別早已微小。少有人細究,自己家門口的這家大賣場是中資還是外資。更何況,中外資合作的情況比比皆是,如家樂福這家世界零售巨頭,在落戶上海之初,選擇了中國最大的連鎖零售企業聯華為自己的合作伙伴。 事實上,在上海這個較早開放的大型城市,殘酷的行業洗牌、份額爭奪、價格競爭等已在前幾年陸續偃旗息鼓,內外資零售企業之間的競爭格局已基本穩定,雙方互有優劣:家樂福、麥德龍、沃爾瑪這些國際零售業的著名品牌帶來了更先進的管理、經營理念,而消費者則對身邊的聯華、華聯、農工商等本土超市、賣場感覺親切。 市場競爭的充分,得益的最終是消費者。 競爭———將在未來廣泛激烈展開 其實,平靜的表面下,有著暗潮洶涌。 外資零售業正不斷擴大在我國的連鎖經營規模。麥德龍曾表示,今后3—5年內,將在華投資6億歐元,在現有20家連鎖店的基礎上新建40家麥德龍現購自運商場,進一步加快在中國的發展步伐。 我國的零售企業,也在不斷擴充自身實力,重組與整合,是零售商們首選之路,通過這一方式,擴大企業規模,提高競爭能力。2003年4月組建的上海百聯集團,就是一個重要標志。 業內人士分析,盡管目前在較早開放的大中城市,中外資零售企業的競爭已比較充分,短期內格局不會有太大改變。但隨著外資零售業巨頭,如沃爾瑪、家樂福的全面進入,在未來的幾年內,我國零售業將有一場大的洗牌,中外資零售企業將展開正面較量。 競爭,將更加激烈。那么,到底誰能贏了誰? 與世界一流的零售企業相比,我國零售企業在商品銷售規模、管理方法、技術設施和企業核心競爭力方面有較大差距。 而從商品零售市場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中資零售業大多門店地理位置占優、采購網絡成熟、區域銷售規模有優勢,從門店發展速度、盈利能力上來看,內資企業目前好于外資企業。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黃國雄分析認為,外資零售商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首先外資資本運作的目的是盈利,不賺錢的地方不會去,比如農村他們不會去。其次,外資零售商大都專門從事一兩個業態,他們只會在自己熟悉的業態中發揮優勢,不可能也經營不了所有的業態。 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外資之間還有一個互相競爭、互相制約、互相制衡的作用。任何一個外資集團在一個城市的發展,不僅要考慮對手的實力、網點布局、業態的選擇,還要考慮今后的發展和可能的利益沖突,必然形成相互牽制的力量,誰也不可能獨吞市場。 聯華超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宗南毫不掩飾對未來的期待:“從國際市場來看,北美、歐洲和東南亞地區國家的零售市場一般是由國內的零售企業領銜,國際的零售企業包括當地的地方性企業尾隨其后。本地企業具有資源在本地、對本地市場需求了解程度更深等優勢。我們的觀點是,中國市場有主角,特別零售市場的主角,應該就是我們的民族商業。中國的零售市場不應該也不會被外國企業壟斷。”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