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泡沫(5)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4日 17:38 《中國財富》 |
“經濟學家泡沫”這個詞是在對吳曉求的采訪中之妙語偶得。那么,中國的經濟學界是否存在“經濟學家泡沫”?誰是真正的經濟學家?怎樣界定“泡沫”?中國的經濟學家究竟是多了還是少了?這些問題恐怕都是在探討泡沫論時必須涉及的。 中國的經濟學家很少 人大學生:中國的經濟學家很少,其實就我的觀點看,中國基本上沒有經濟學家。什么樣的人才能稱得上經濟學家?有特殊貢獻的,有一定的獨創性理論的,但是我認為這遠遠不夠,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的,這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是經濟學家,中國目前我覺得還沒有到談“家”的時候,我們大多數還是經濟學者。 在《中國財富》的采訪中,經濟學家們都充分地表現出了中華民族謙虛謹慎的美德,他們有些說自己只能算是經濟學者;有些說自己是經濟工作者;還有的認為自己只是在某些方面可以稱得上是專家。不過,當問及他們認為中國有沒有他們認同的、真正稱得上是經濟學家的人時,他們一致的答案是:客觀的說中國還是有經濟學家的,但是的確非常少。 “現在的經濟學家的概念太泛了,泛到什么程度呢?我認為很多人都只能說是經濟學習者,只是看了幾本書,大概了解了一些西方的經濟學思想,就出來說話,就變成學家了。在此過程中,我沒有看到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明確的、影響社會的觀點。這種人大量的出現,都被冠以經濟學家的頭銜,好像社會上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以至于現在經濟學家這個概念都濫了。誰都可以授予,今天某家報紙高興了,隨便一個大學教授就叫他學家,明天哪家雜志請了個研究員,也是學家。我看大部分都是冒牌的,90%都是。我個人說的尖刻一點:如果那些人敢稱自己是經濟學家的話,那我就是比經濟學家還經濟學家,F在很多大學里的學者、學習者的很多說法嚴重脫離實際,他們的理論絕大部分都是從西方搬過來的,看似非常高深,可卻完全不適用于現實。可是就是這樣的人還會被社會上一些人、媒體追捧為經濟學家!笨梢钥闯觯瑥埿l星對于現在社會上“經濟學家”泛濫的現象很是不滿。不過稍做停頓之后,他又恢復了往日的幽默:“所以我看要么就不要泛濫,要么咱們就讓它徹底泛濫!”隨后便開懷大笑。 接受采訪的經濟學家一共提到了不超過十位他們認為無愧于“經濟學家”這個稱謂的經濟學家,包括董輔祁(已故),還有厲以寧、茅于軾、陳岱孫、吳敬璉、黃達、盛洪等。 立說、公正是重要標準 那么究竟達到怎樣的標準才可以當之無愧為經濟學家呢?如果說有泡沫,又該如何界定泡沫的存在呢?受訪的經濟學家們都就此問題給出了他們心目中的標準。 吳曉求認為:第一,經濟學家的研究一定是要有利于中國的社會發展、經濟發展和經濟改革;第二,作為經濟學家一定是要從非常公正中立的角度來研究這些問題,他一定是有自己一整套非常邏輯化的理論觀點或者政策主張;第三,經濟學家應該盡可能地把他認為有利于國家經濟發展的理論觀點和政策主張讓大眾了解。這三條是最重要的,至于其他的類似學術規范、不抄襲、不剽竊等條件則是底線,是作為一般的學者都應該做到的。最后他還補充了很重要的一條:“他一定不能是自我炒作,不能是還沒有寫一兩本像樣的著作,就開始自我膨脹,否定一切。這樣的人就是泡沫。” 張衛星談到這個標準時說:“首先我不太搞得清楚怎么去定義經濟學家,感覺各個層面都會相關,都可以用經濟學去解釋,似乎變成了社會學、金融學、證券學等等的雜合體。我自己認為我更多的應該是一個‘證券專家’,在國內應該是首屈一指了。經濟學家中‘學家’這兩個字應該是有著書立說的概念,或者是他的思想理論影響了一代人,有很廣泛的受眾面,他的思想事后要被人們所認可。這樣的人才能被稱為‘學家’。應該至少要創立一個自己的學說,繼而影響社會。但是我們國家大部分的經濟學者都沒有自己原創性的理論,更多的是一種移植,一種解釋。此外,我認為能夠理性的解釋實際現象的才是真的學問。如果只是搬來國外的理論唬人,我覺得就是騙子。” 曾經在1999年12月31日,應《南方周末》的邀請與吳敬璉、厲以寧分別撰寫“世紀末經濟學家的感言”的溫元凱告訴《中國財富》,他文章的題目很尖刻,叫做《中國需要更多具有獨立人格的經濟學家》。他寫這篇感言是因為中國經濟一直是搖搖擺擺的:一會兒過熱,一會兒過冷;一會兒冷啟動,一會兒急剎車。他認為國家需要經濟學家的建議,可是需要的是更多正值的、有獨立意見的經濟學家。他舉例說:“去年以來,只有兩位經濟學家提出要防止經濟過熱,大部分主流經濟學家和少數頭腦發熱的領導人一樣,都要加大投資力度。結果造成了今年我們的油、電的過熱!彼J為,過去大部分學者并不是學術水平不夠,而是馬屁型的學者,只會一味地給領導做解釋,所以不能算是經濟學家。 而曹鳳岐更加看重經濟學家的為人:“我最不喜歡的是見風使舵的人,比如說有人在以前是反對私有化的,是反對股份制的,而且很激進。但是等到現在十四大國家提出我們確實需要私有化和股份制、要發展市場經濟的時候,他又很快地就轉變態度,說自己支持,好像自己從來都沒有反對過一樣,還把這叫做與時俱進。做經濟學家首先要學會做人,即使錯了,改了也是好的。第二個,有出息的中國經濟學家要研究中國的問題,如果只是研究國外的或者書本上的東西,那就是‘束之高閣’的東西,可能是不符合中國的國情的,適當的借鑒外國的理論和經驗當然是沒有錯的,比如說股份制就是外國的。但是必須要有自己的建樹,對社會必須有貢獻才能夠稱得上是經濟學家! 韓秀云講述的兩個生動的典故恰好可以概括大部分經濟學家的觀點。一是她做客中央電視臺《對話》欄目時,一位著名外國經濟學家講述的典故:如果已經有了一百位經濟學家,出了第一百零一個人說:“我完全同意以上一百位經濟學家的觀點!蹦撬裁炊疾皇。所以,經濟學家必須有自己獨樹一幟的理論。另一個典故是,美國的杜魯門總統感嘆到,我們需要一位“獨臂經濟學家”,因為經濟學家說話時總是“一方面這樣,又一方面那樣”,他好奇為什么世界上沒有說話只說一面的經濟學家,能夠告訴他究竟應該怎么辦。韓秀云解釋說,這恰恰意味著經濟學家必須是站在公正的角度上去分析問題,不能夠摻雜個人利益而對問題做出片面的分析和解釋。如果拿著大量美元的人,因為擔心人民幣升值以后手中的美元資產相應貶值就反對人民幣升值,他就不配被稱為經濟學家。經濟學家必須表現為中立,給政府出招也應該是說出人民幣升值有什么好處,有什么不好,由政府自己來決策;給投資者咨詢,也不能只說投資能賺錢,還必須告訴投資者風險是什么,這才是真正的經濟學家。不是總聽說經濟學家不賺錢么,為什么?就是因為經濟學家要公正、不能有自己的利益在里面。而且他們是要把一生都奉獻給經濟學的。 泡沫也稀缺 市場會選擇 茅于軾對《中國財富》說:“目前中國經濟學家還是不夠用的,很多應該有經濟學家的地方都沒有。” 確實,經濟學最根本的精髓就是兩個字:稀缺,我們國家的經濟學家也是稀缺的。正走向市場經濟的中國需要經濟學家,因為把國外的東西簡單照搬過來不適用于中國,那像人民幣該不該升值這樣的難題該由誰來給我們的政府出謀劃策呢;對于企業來說,誰來告訴他們在經濟過熱的時候該不該投資,該怎么投資。所以我們的企業也需要經濟學家;百姓也需要經濟學家給予他們投資方向的指導。 正是因為經濟學家的稀缺,才使得市場中對于經濟學家的需求大于了供給,按照最基本的經濟學常識,需求大于供給,自然價格就會上漲,所以“經濟學家”成了“熱門職業”。這種情況下,也就很自然地會出現濫竽充數者,也就是前面所說的“泡沫”。 采訪中,張衛星提出對泡沫的存在不必擔心,因為市場會進行自然選擇,市場經濟天生就有優勝劣汰的機制,F在經濟學家越來越多,大家就會開始去找那些他們認為水平高的、不偏不倚的,他們信得過的經濟學家,經過一段時間,那些炒作出來卻無真材實料的偽經濟學家自然就沒有市場,自然也就會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其他經濟學家,包括吳曉求等對于這個問題也有類似的觀點。 但是韓秀云覺得市場今天還遠未成熟到可以做出自然選擇、優勝劣汰的程度。因為人們現在還沒有判斷經濟學家言論對錯的能力,更多的只是判斷他們的言論是否符合自身的利益。而同時,由于民眾、企業家甚至政府的一些決策者普遍缺乏基本的經濟學常識,所以即便是在判斷是否符合自身利益時,也很難做出正確的選擇。就像最近我們的幾位經濟學家吵來吵去,可是百姓都聽不懂他們吵什么呢,爭什么呢。這樣的情況下,應該說市場還沒有能力選擇。因此要消除泡沫,首先要市場先成熟起來,如果百姓、企業、政府都有了辨別能力,不是僅僅看哪個經濟學家被請得多,就認為他的水平高,這才有了市場選擇的基礎。所以,韓秀云認為經濟學的普及工作具有重大的意義,她要給老百姓理解經濟問題的能力,從而也就給了他們選擇的能力。她說她要把自己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經濟學普及的工作中去。 無獨有偶,茅于軾老先生現在最想做的事情也是普及經濟學,他覺得這方面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他說:“在不同的社會條件下,經濟學家的職責是不同的。在中國當前的條件下,就是要讓政府和老百姓知道市場經濟是什么,改革的方向是什么,這是中國經濟學家最大的職責。” 《中國財富》相信,有這么多富有強烈責任心和使命感的經濟學家在,我們的市場一定會成熟起來,泡沫也終將不攻自破。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