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中外管理》2004 > 正文
 

全球化時代的新定位 2005在系統思考中崛起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4日 17:11 《中外管理》

  本刊記者 楊 光

  當我們站在崛起的拐點上

  在2004年與2005年交接之際,我們關注:號稱“世界工廠”的中國企業如何應對全球化時代中“崛起”與“遏制”交融博弈的巨大挑戰?打造學習型團隊能否成為“20歲”中國
企業在轉型期持續成長的有效利器?

  中國經濟在崛起,已經成為全球有目共睹的事實。但如何看待這一趨勢,卻存在著現實與夢想的巨大反差。

  我們所處全球宏觀環境中蘊含的遏制因素,在2004年達到了頂峰:“反傾銷”、“知識產權”、“環!、“企業倫理”、“行業標準”等市場準入壁壘,在越筑越高;同時,關于“能源爭奪”、“配額限制”、“貨幣政策”、“市場經濟地位”等財經話題中所包含的政治氣味,也越來越濃。

  和平崛起,是我們的歷史使命;但遏制崛起,同樣是周邊對手的必然。在2005年,中國企業對殘酷的現實都準備好了嗎?中國企業能沖出重圍嗎?

  而我們也看到:在中國經濟崛起的同時,中國企業還沒有真正崛起。

  我們自身賴以生存乃至驕傲的競爭優勢,在2005年及未來,都注定走到“瓶頸”:WTO保護期在接踵到限,而我們的優勢產業卻連遭域外棒喝;我們的成本優勢在逐漸遞減,利潤在日漸微;與此同時,企業力圖實現產業升級,卻困難重重。“世界工廠”這一稱號中的酸楚與無奈,正在成為我們的切膚之痛。

  除了低成本與大市場,我們還能有什么進一步推動持續成長的競爭力?在經歷20年成長后,中國企業該如何在轉型期完成由“英雄魅力”到“團隊制勝”的過渡?

  總之,中國企業要想實現隨同中國經濟一同崛起,該如何運用全新的系統視角看待自己所處的新環境與所扮演的新角色?

  將“崛起”與“遏制”攤在聚光燈下

  2004年,“崛起”無疑是描繪整個中國經濟最熱門的一個詞匯。于是,我們今年年會的主題,當然缺少不了它的份量。但我們今年年會的另一個主題“遏制”,卻大多被用于政治、某一行業,而鮮有被用來評論整個中國經濟的。

  這一“熱”一“冷”的對比說明了什么?我們為什么要在年會中做此對比?

  不錯,崛起是激昂的,而遏制是沉重的,因而激昂的通常都在明處,而沉重的多半都在暗處。不論我們民族好大喜功的心態,還是列國用心良苦的心機,都決定了這“一明一暗”是必然的。而另一個必然,就是通!鞍堤幍摹倍急取懊魈幍摹备鹱饔,且這種作用又更不易被察覺,因而反過來其效果也更加觸目驚心。

  事實上,正是崛起與遏制的相互博弈,正是明與暗的交相作用,共同組成了一雙“大手”,決定著與企業命運休戚相關的一切要素。為此,我們今年年會的主旨,就是通過將明與暗這兩方面的因素都攤在聚光燈下,讓我們中國企業以一種系統的視角,看清我們所處的環境,做出全面的判斷,做出長遠的決策。

  而本次會議上60位中外官產學精英的精辟闡述,進一步證明了我們探討這一主題的必要。

  感悟無處不在的系統思維

  整個人類工業化歷程的思維基礎是“分”,是研究如何通過“專業化”將“局部價值”做到極致。但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一切看似不相干的因素都在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每一個局部問題幾乎都牽涉到了方方面面。

  一個最突出的感受是,我們為會議所設置的各個“分”論題,在真實研討時,忽然發現它們不僅相互銜接,而且時常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感。這時,我們更加明晰地感悟到:這一切“分”因素,本來就在一個完整而越來越不可“分”的“系統”中。而且,這種系統所容納、所連接的因素之多、之廣,令我們會議組織者都感到吃驚。

  但這一切,在全球著名管理大師彼得.圣吉的現身說法中,又顯得是那么自然而然,讓人們不得不為大師的“先知先覺”而折服。那么,本次會議都使哪些系統浮出了水面?

  系統一:國際政治vs國際貿易

  WTO是個貿易組織,因而我們加入WTO就是為了獲得全球自由貿易的準入證。為此,我們準備好了付出代價,但我們也充滿了期待。然而,當我們擁有競爭力的優勢產業盼星星、盼月亮、盼到了取消配額制之后,包括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新聞中心主任孫淮濱在內的國人卻愕然發現:其它國家早已經準備好了新的貿易壁壘在等著我們!且看這一年,從內衣襪子之爭再到伊斯坦布爾宣言,從日本政府將大米準入標準從3種增加到100種,都在告訴我們:決定經濟的,遠遠不只是經濟行為,它們永遠脫不開政治的考量。于是,“商業政治化”將變成未來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

  系統二:內政行為vs全球規則

  既然政、經在相互影響,那么當經濟全球化成為主流趨勢后,政府行為本身也必然受到相應的約束與規范。然而,政府行為在歷史悠久的國人看來,是最應該依據“國情”而“個性化”的。但今天,在我們已然加入WTO、已然納入全球經濟體系之后,經濟學家、清華大學教授魏杰一氣呵成地為我們政府與企業的關系提出了十條修正要點!不錯,我們再也不能將自己轄區的一畝三分地當成“家務事”而無所顧忌了。未來,我們很多原先認為理所當然的“祖宗家法”,都可能將受到強有力的沖擊。

  系統三:中國“氣候”vs世界“風云”

  當今中國經濟企業界的骨干群體,都不會忘記當年“打破美帝經濟封鎖,自我豐衣足食”那擲地有聲的口號。但40年后,我們卻通過中國銀行行長經濟顧問朱民的演講豁然發現:當今中國經濟本身已經成為了“微觀經濟”,而真正的“宏觀”已經取決于大洋彼岸的美國經濟。換句話說,從長遠來看,我們企業界與其將目光緊緊盯在發改委、央行的紅頭文件上,不如直接盯住 世界經濟特別是美國的經濟走勢及經濟政策。也因此,全球都在關注本次美國總統大選。因為美國經濟一變,中國和世界遲早要跟著應變。

  系統四:世界工廠vs社會責任

  全球經濟一體化必然帶來的,是全球產業鏈的重新分工。盡管對于中國是否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還存在不同理解,但有一點已經可以肯定:我們要想跨越“車間”成為“工廠”,不僅僅取決于是否物美價廉,還取決于我們能不能做到煙囪冒出的煙不嗆、地溝流出的水無毒、內部員工的權益受到保障,也就是本以創造利潤為天職的企業能否具備人文關懷、具備社會責任感,將決定其產品能否有資格進入海外市場!如果生產的“產品”根本沒有出售的資格,不能成為“商品”,我們還叫什么“工廠”呢?本次會議上,一方面遠大空調總裁張躍為德國萊因河又重新可以釣魚而唏噓贊嘆,另一方面SOHU中國董事長潘石屹與經濟評論家仲大軍又為企業家社會責任的內涵而爭論不休,都反映了這一系統關系在我們主流階層也依然前瞻,同時依然模糊,因而也就越發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而全國人大成思危副委員長在會上基調演講中為此作了一個經典結論:貫徹以人為本,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服務于社會。

  系統五:技術標準vs成本標準

  當我們越來越不滿足于從跨國公司那里掙幾個微薄的加工辛苦錢,以及當我們越來越有感于沒有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的尷尬時,我們開始為技術標準而痛心疾首。但本次會議上,慧聰國際董事長郭凡生慷慨激昂地將我們眉頭的陰云一掃而光:不錯,高技術是能帶來高利潤,但技術依然只是一個“環節”,真正的“系統”是市場!而在整個市場鏈的諸多標準中,我們完全可以根據自身優勢,繞過技術標準,而爭取在自己的“山頭兒”——低成本與大市場上做文章,爭取成為成本標準與市場標準的制定者!

  系統六:企業機制vs技術創新

  機制與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兩大永恒課題。中國企業能否與跨國列強平起平坐,正取決于機制與技術能否突破。本次會議海爾集團監事會主席王安喜與鞍鋼集團劉 總經理的演講充分反映了中國企業在醞釀管理體系上的創新,從而廣受矚目。

  系統七:企業文化vs宏觀生態

  中國經濟學泰斗于光遠在本次會議的致辭中,曾有非常精辟的四句話:“社會進步的基礎是企業,企業發展的關鍵是改革,改革深化的方向是自主,自主經營的依靠是文化。”此言一出,立即引起會場內中國企業家們的轟動與贊嘆,因為它一語道破了企業與社會密不可分的內在因果關系。當然,于老此言的著力點在企業文化,強調了這一系統中的一個基本角度。而全球管理大師彼得.圣吉專程到會演講時,告訴我們企業家:當你在自己企業的原點上,一定還要看到:決定你企業成敗的,是整個社會系統。因此,企業家必須具備脫離就事論事而進行系統思考的理念和能力。

  當我們企業開始開拓海外市場,當我們企業開始進入轉型期,當我們企業開始二次創業,我們都應該學會站在一個更高、更廣的角度看清整個系統的各個要素,及其相互的復雜關聯,進而從整個系統的視角回過頭來審視我們企業自身的每一個經營行為。這就是本次會議提供給廣大中國企業家們的一個新思維、新課題!

  責任編輯:劉源遠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新浪財經24小時熱門新聞排行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健力寶收購案風云突變
楊振寧登記結婚
高峰私生子案一審判決
花樣滑冰大獎賽總決賽
年底多款國產新車上市
網友幽默汽車貼圖欣賞
圣誕家居美圖大清單
2005年北京樓市大預測
天堂II 玩轉港澳指南

<cite id="6c22c"></cite>
  • <td id="6c22c"><tbody id="6c22c"></tbody></td>
  • <blockquote id="6c22c"></blockquote>
    <source id="6c22c"><pre id="6c22c"></pre></source>


  •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