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大齡小學生臉上遲到的笑容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4日 12:06 工人日報天訊在線 | |||||||||
本報評論員劉文寧 她們以10年的花樣年華為代價,懵懵懂懂地走過了一個圓圈。文化知識或許可以從頭學習,而流逝的年華卻永遠不再,她們已然錯過了人生最重要的求知階段。在“知識改變命運”的認識日漸深入人心的時代,這些大齡小學生卻以自身真實的遭遇向我們展示了令人辛酸的一面
十八九歲甚至20多歲的姑娘,與六七歲的小弟弟、小妹妹同坐在小學課堂里,接受啟蒙教育,這在粵北部分鄉鎮并不是新鮮事———據12月22日《廣州日報》報道,僅樂昌市沙坪鎮全體3800名在校小學生中,就有105名是16周歲以上的大齡小學生,她們是近兩年在外打工深感沒文化以致謀生格外艱辛而回到家鄉、插讀到當地小學的。 因不認識路牌上的字,出了廠門就找不到回去的路;做計件工,可不識數,計件時常被人做手腳,往往干得比別人多,工錢卻拿得少;領工資時,不會簽自己的名字,不得不由他人代簽,而受人嘲弄;在飯店當服務員,因不會寫點菜單、記錯菜名,而被客人投訴———正是這些打工中的種種挫折,激發起她們對知識的渴求,回到家鄉,鼓起勇氣,走進或重新走進她們本應在10年前蹦蹦跳跳進出的小學校門。 在報道配發的照片中,一名大齡小學生與同班的弟弟妹妹相處和諧,喜笑顏開的樣子。然而,她那遲到的笑容實在是讓我們有了一種莫名的痛楚———她們以10年的花樣年華為代價,懵懵懂懂地走過了一個圓圈。文化知識或許可以從頭學習,而流逝的年華卻永遠不再,她們已然錯過了人生最重要的求知階段。在“知識改變命運”的認識日漸深入人心的時代,這些大齡小學生卻以自身真實的遭遇向我們展示了令人辛酸的一面。 那么,是什么導致她們今天這種無奈的結局?我們不得不發問的是,除了家庭的貧困,一些相對貧困的地區,在推行義務教育方面留下了多少死角?應當說,大齡小學生的出現,從一個側面真實地反映了義務教育在某些地方存在的缺憾。問題還不止于此,這些大齡小學生,她們畢竟還是有勇氣、也有條件重返小學課堂。可以推測,除她們之外,還有為數不少的有著與她們同樣遭遇、卻最終無緣小學課堂的同齡人。由于缺乏基本的文化知識,等待她們的會是怎樣的一種人生呢? 據報道,在沙坪鎮105名大齡小學生中,女生占到102人。她們當中,大部分是因家里兄弟姐妹多,父母供不起孩子上學,她們有的根本就沒進過小學校門,有的也只讀到一二年級。這一比例說明,女童失學、輟學現象在一些貧困地區是很嚴重的。客觀地分析,在這些地方,那些終日勞作也難以擺脫貧困的村民,自然不大可能理解“女性受教育程度會更多影響一個民族未來”的道理,不大會明白“男女平等”在文明社會的意義,問題是,我們的相關部門又做了多少努力,以遏制女童失學、輟學現象呢? 更為關鍵的是,如果大齡小學生現象不能引起有關方面的警覺,那么,誰又能保證今后不會有步她們后塵的失學孩子呢?誰又能保證若干年后,這些人不會同樣為目不識丁而深深痛苦呢? 進城打工,見識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承受著迥然不同的價值觀的沖擊,同時也激發起積極向上、改變命運的追求———從這個角度分析,大齡小學生的出現,記錄了由勞動力城鄉流動而引發勞動者觀念變革的歷史進程。這種觀念的震蕩自然是一個變革時代的必然產物,其中多有苦澀是我們必須承受的。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希望這種苦澀與痛楚能夠少點再少點。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